天河路488号的数字实验

当人们走出天河路488号,退后数十步去看这座建筑体,会发现它的外围立有七根柱子,视线从柱体向上延伸,会看到七棵树葱郁成林的造型。在设计者眼里,这里有数字化经营自此落地生根的概念,也是由树成林、向阳而生的生命体礼赞。

位于广州天河路488号

全国首家数字住房“5G+智能银行”外观

这座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建筑雏形初显后,总是黏住行人打量的眼神。它是谁?有人想了十多个名称,发现都无法准确定义这座建筑。因为它是个综合体。

一周前,这座建筑体外围尚未挂上招牌。人们透过落地玻璃看到它的一重身份属性;在百度地图上,它又被标注为另一个身份属性;在该项目组内部,它还有一个简称——“七棵树”。

它很难被想象,因为它是由一群敢想的人设计出来的,他们要在这里进行一场持久的数字实验。

“全体升舱”

在广州天河路488号,传统意义上的VIP正在失效。 

传统场景下的VIP是什么状态?VIP优先,普通用户排长队;VIP总是能被很快识别出来,普通用户则看起来千人一面。

把时间投入到经济收益更高的VIP客户身上是大部分经营主体的选择。然而在差异化服务下,人们从未停止讨论VIP与普通用户间的公平性。一种观点认为,VIP稀释了原本就稀缺的公共资源,特别是医院、银行等经营单位。

《中国银行业》杂志曾撰文认为,VIP与普通用户的权利都需要保障,前者的优先权受《合同法》保护,后者的权益也不容牺牲。杂志在最后给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方法——“提高自助金融工具的使用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由排队难导致的插队问题。”这里的自助金融工具指的是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

技术或许可以做到更多,远不止解决“插队与排队”的问题。

广州天河路488号是全国首家数字住房“5G+智能银行”所在地。银行共有5层,根据项目设计,每位安装了手机银行或者关注绑定建行公众号的客户,在步入该建筑体时,都会收到建行向自己打的招呼,这一功能在人脸识别的技术支持下,并不难达成。它除了让用户感到惊奇与贴心外,更重要的作用是第一时间识别客户身份,便于网点现场能为客户提供更合适的服务。

“VIP客户之所以会被很好地服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身上有全面的标签,各类准确信息会被迅速分析整理后推送到前端,所以客服与VIP客户的沟通就容易有的放矢。”项目设计者分析说,“在普通窗口,柜台员工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后台的数据计算量极大。”建行广东省分行想往前走一步。5G+、物联网+、AI+、大数据+是这场实验的技术引擎。

“技术本身不难,难的是把它们服务于我们的业务。”建行广东省分行近十个部门联合参与5G+智能银行的设计与建设,项目团队认为,“不管是业务,还是技术,最终都为了服务客户。”

项目设计者们认为,用户在营业网点的叫号服务,满足了金融需求,但还谈不上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因此,5G+智能银行成为他们实验理念能否全面落地的重要场景。

在建行5G+智能银行,网点需要系统能够自动判断客户在何时需要何种服务,便于工作人员适时沟通、给予帮助。“就像网点长了眼睛和拥有皮肤一样,摄像头就是眼睛,所有的互动屏幕都是皮肤,操作轨迹被记录下来,这是皮肤的触感。我们需要网点懂感知、会思考。”设计者打了个比方。

 

全国首家数字住房“5G+智能银行”落户广州CBD

作为一个有生命的银行网点,基础业务后续也将会在这里获得迭代。以存取款为例,如果5G+智能银行网点的业务办理人数过多,客户就会被告知“旁边500米,太古汇那边,这项业务无需排队,可以去那边的网点办理”。这便是服务的价值——真正解决客户的问题。

科技时代最重要的权利赋予是每个人都有享受科技带来福祉的权利,在充分满足各类需求、无差别的主动服务后,VIP客户和普通客户呈现出扁平趋势——全体升舱,古典形态的VIP服务消失,每个人的需求都被认真对待。

“巨型城市

现代生活的美妙在于,人们穿梭在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之间,虚实融合,以虚控实。在最初的十多个项目名提案中,设计者曾考虑过数字银行、虚拟银行等名称——他们也的确在项目中设置了VR虚拟银行。

虚拟银行位于建行5G+智能银行的一层,所谓VR虚拟现实,让用户进入虚拟环境,真实还原各项网点服务,譬如业务咨询、客服等。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把用户从物理世界的网点带进孪生数字化复制的平行虚拟世界。后续,虚拟银行还将拓展到手机、大屏,两个世界入口的切换仅需一部手机。

数字孪生其实是一种实现物理系统向信息空间数字化模型映射的技术。它的模型普遍认为应该包括三部分:物理空间的物理实体,虚拟空间的虚拟实体,以及虚实之间的连接数据和信息。

数字孪生服务逐渐被应用于诸多场景,譬如装备制造、产品研发、智慧城市。通过在城市各个层面布设传感器采集物理城市的实时数据,数字化建模,构建城市的虚拟模型,可以驱动城市设计和建设,辅助城市管理。

同样在建行5G+智能银行的一层,人们会看到一块智慧城市的大屏幕,通过数字建模,构建一个底层的操作系统,展现数字城市底图,这是在网络世界构造起来新的“巨型城市”。其中最特色的场景是嵌入了住房大数据,可以实现存房、公租、房屋资产管理等智能交互。

网点数字房产大屏可实时显示

广州各区域房价走势及房价指数

站在这块大屏幕前,人们可以实现从城市、到建筑、到楼层、最后到房间单元的多层次三位互动体验。住房金融是建行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涵盖存房业务、个人买卖房、城市更新、住房租赁、开发商建房、装修和社区、安居养老等十大业务。因此位于广州的建行5G+智能银行又被称为“广州数字住房中心”,“我们迈出了广东省美好安居生活的又一步。”建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刘军说。

“房子只是一个物理形态,重点的是居住生态。”项目设计者解读道。

建行是国内最早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和承办住房公积金业务的商业银行,曾经那句“要买房 到建行”深入人心。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高房价让人们觉得“住房难”。建行田国立董事长把金融这把手术刀直指痼疾。 

“我们为大众的安居乐业努力,责任越来越重了。”刘军在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17年,建行推出“住房租赁平台”全面开启住房租赁“蓝海战略”,2018年广东分行首创“存房业务”,直至今日,“要租房  找建行”“要存房 找建行”这十二个字成为了用户了解建行住房金融业务的新起点。 

居家金融体验区

房子是个民生重点话题,更广义的视角是涵盖智慧社区、旧城改造、城市更新等美好生活中无法绕开的居住问题。“建行在住房领域有传统优势,在住房租赁领域有先发优势,目前正大力助’数字住建‘建设,让居有所安遍地花开。我们希望广州市民在有住房方面的需求时,能想到这里(指广州数字住房中心),能来到这里。”建行广东省分行负责人强调说,“我们可以提供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银行的金融服务。我们空间很大。”

这句话并非毫无依据,这里的“空间”指的是一站式涉房生态链和住房上下游产业联盟。建行涉房业务的全链条可被概括为“建、改、装、存、租、买、住、养老”。

在建行5G+智能银行的二楼,上述涉房业务模块均被设计在其中。除了存房、租房等模块,还有安居养老、家庭财富管理、智慧社区、三维家装等区域。

家装设计、建材选择一直是装修领域的痛点,建行能为用户带来什么?聚合数百家产业联盟服务商,依托大数据和产业链的搭建,为用户提供自主线上设计模块,以快速确定装修方案,同时所见即所得,一键搞定后续的建材品牌、规格、价格等的确定。

“这是一个方向,这个产业一定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项目设计团队的语气里有金融行业惯有的谨慎,“我们居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但我不敢说往前走了一步,半步吧,方向对的话,半步也是离设想更近了。”

“范式钥匙”

建行人视这个网点为巨大的数字化运营的试验空间。他们迫切地想把更多创新业务和生态场景接入5G时代,试验成功的经验将被迅速复制到其他网点,包括普通网点。“范式是从顶层设计、中层规划,到底层运行的运行逻辑,随着金融业态变化,发展范式也要相应变化。”刘军表示,科技潮下的建行正通过新金融这把“范式钥匙”打开数字化建设的大门。

但在每一个走进广州天河路488号的普通人眼里,这里被称为艺术空间或许更合适。大厅中央一棵4层楼高的铜石榴树,向上生长、生命丰盛,爆裂的石榴预示着多籽多福,硕果可期。

在这座5层建筑的设计中,多次用到了水的元素——青山绿水的琉璃背景、水珠挥洒下的背景铁板、5楼楼顶的无边水池,最有心思的设计是在无边水池空间下方的3楼天花板,寻到一处精巧的角度,放置了一块水波状的黄铜板,经由上午阳光的照射,黄铜反射的光线将直抵一楼大厅地面,恍若晃动的水波,谓之“无边虚拟水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被看作是金融的新形态。

2020年8月,建行董事长田国立发表《以数字技术重修金融的“水利工程”》的主题讲话。田国立习惯把金融比作水,“如何让数字技术构建起新金融的“水利工程”,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实体经济最需要的地方,让金融资源配置公平和有效,才是我们的目标。” 

水自天成,建行要做的就是“引水”、“灌溉”,有人评价建行没有了银行的样子。

“建行5G+智能银行依然有银行的基本功能。但谁规定了银行必须这样那样?难道不像昔日路边网点,就不叫银行了?什么是银行?”项目设计团队以连续三个反问来回应。 

早在2018年,田国立就曾表示,“金融新生业态在互联网技术的催生下快速诞生与迭代,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很大,对我们来说‘消失的银行’绝不是危言耸听。”人们看到银行的传统优势正在消失。 

格局变化带来认知的变化,田国立认为“有太多事可以做了”。银行不应以一成不变的固定范式应对时代变革,人们无需记得银行的样子,只需要记住经济生态繁茂的样子。 

当人们走出天河路488号,退后数十步去看这座建筑体,会发现它的外围立有七根柱子,视线从柱体向上延伸,会看到七棵树葱郁成林的造型。在设计者眼里,这里有数字化经营自此落地生根的概念,也是由树成林、向阳而生的生命体礼赞,这或许是为什么建行内部更愿意称这座建筑物为“七棵树”的原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