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文学翻译家郑克鲁逝世,曾两度翻译《巴黎圣母院》
责任编辑:张亚莉
据上海市作家协会讣告,广东中山籍著名翻译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克鲁9月20日晚逝世,享年81岁。郑克鲁是第四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译有《第二性》《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法语名著,主编的《外国文学史》至今为国内众多高校采用,影响深远。
2019年4月,郑克鲁曾接受南都记者的电话专访。回顾高龄重译《巴黎圣母院》时较为得意的译法,他朗声答道:“我每几万字都非要用一个不是很常用的古字来翻译。这些古字可能还没有死掉,那么我把它重新翻出来,它也变成活的了!”郑克鲁离世后,业界、读者纷纷悼念。
郑克鲁原籍广东,1939年8月生于澳门,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其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跟随著名作家、翻译家李健吾攻读法国文学硕士,毕业后留所工作。1984年之后,他先后调任武汉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曾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他是我国著名的文论家和文学史家,主编的《外国文学史》曾获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有《现代法国小说史》《法国文学史》《法国经典文学研究论集》《普鲁斯特研究》等专著。
郑克鲁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法语文学翻译家。1978年,他开始发表巴尔扎克小说译作,一生留下的文学翻译作品近2000万字,其中包括《悲惨世界》《茶花女》《红与黑》《基督山恩仇记》《第二性》等名著。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最初在1980年由著名女翻译家陈敬荣译入中文,郑克鲁近几年全本重译。他曾向南都记者表示:“虽然前面已经有人翻译过了,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文字、不同的风格,还有不同的理解,那么我就按照我的理解来译。”郑克鲁上世纪80年代初曾在巴黎访学,在他心目中,巴黎圣母院是“代表法国的、有象征性的文物”,雨果对建筑的描绘又十分考究、精细,以高龄翻译此书时,郑克鲁坦言:“翻译的人一定要面对这些难点。”
他的译风自成一格,尤其是在译文中有意使用汉语生僻词这一点,在读者中难免争议,但郑克鲁本人很坚持。去年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谈及译文中的得意之处,他绘声绘色地谈到:“比如《巴黎圣母院》描写路易十一病得快死了的时候,我就想,‘行将就木’这样的形容我在前面的译文中都用过了,再用的话就显得重复,那么我用一个不常用的——‘病势尪羸’。读者即便不认识‘尪羸’两个字,也能知道它的意思是什么,而我更希望他们在遇到生僻词的时候不要略过去,最好去翻翻字典,吸收这个词汇。”郑克鲁此举的用意,正在于汉语的活化。
(来源:南方都市报)
网络编辑: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