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

  

               

 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

  自十六大始,“民生”二字渐次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每年的两会是民生话题集中的平台,近年来几项重大的民生政策都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得到热议并最终通过。
  在十届人大最后一次会议召开前,本报记者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2003年,39岁的郑教授成为最年轻的人大常委,是19名“年轻人大常委会委员”之一。郑教授一度被认为是国内较早系统地研究民生问题的学者,也是国家相关民生政策制定过程的亲历者。2005年1月25日,他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提出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等观点。
  2007年“两会”前夕,郑功成就此次“两会”热点话题,以及中国民生政策的走向、自己作为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履职体会,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2006年3月3日,上海徐汇区。房价问题一直是百姓议论的热点 CFP/图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重大责任
  记者:今年的人大会议上,围绕民生问题将有哪些亮点?
  郑功成:这次会议的议程直接涉及民生的不多,不过,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将继续体现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事关民生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等问题肯定会成为代表们的热议话题。
  记者: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团拜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基本职责,外界也认为本届政府是对民生问题是最为关注的,您作为较早提出关注民生问题的学者,怎么看?
  郑功成:我对总理的讲话感到异常兴奋。每届政府都有自己必须认真应对的挑战和奋斗目标。上一届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像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加入WTO等等。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政府和老百姓的关注点就转移了,时代要求政府更好地承担起切实保障民生、不断改善民生的重大责任,同时政府也日益具备了这种实力。199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只有8000多亿,2006年达到3.9万多亿,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政府已经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了。我曾经于2004年春阐述过这样的观点,即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真正重视民生才能保障民生,只有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改善民生,提出政府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之义务,有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之责任,学者也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的之道义,有研究民生和提供解决民生问题方案之责任。现是确实到了切实保障民生、全面改善民生的时代了。本届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及已经、正在及将要采取的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是公众有目共睹的,我春节期间到湖南平江农村调查,得到的确实是农民普遍称颂的结论。
  记者:你曾提出,中国已经进入了“后改革时代”。
  郑功成:对。那是我在2003年底应邀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讲座时对时代发展所做的基本判断。基本的依据是改革开放初期绝大多数人受益的时代已经过去,利益分割的时代已经到来。上世纪末以来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劳动关系严重失衡等问题的暴露,表明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代应当成为历史,而促使全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走向共富的时代应当尽快到来。而后改革开放时代较前一个时期相比,其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全体国民合理地分享到国家持续发展的成果。
社会不公非解决不可
  记者:社会不公等问题是否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郑功成:对。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劳动关系失衡、农民工与城市人的利益冲突以及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问题,民生问题就完全可能持续恶化,这将会危及整个国家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大转型时期,施政者需要大智慧,才能解决好诸多现实挑战,而谁能解决好民生问题,谁就能得到人民拥护,因为人民普遍在乎的是生活的好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主题,这一代领导集体强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并正在努力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我认为这是真正的与时俱进,而检验执政能力的最重要指标即是民生问题解决得怎么样。
  记者:作为人大常委会委员,从你的观察看,决策层偏重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郑功成:民生问题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概念,因为人民的追求一定是持续向上、持续向好的。因此,我认为,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在经历了一个满足人民低层次的温饱需求的阶段后,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之忧,而是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乃至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等,从而是全方位的、高层次的民生问题,现在只是刚刚开始。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各种正当权益受到尊重和保护,治国执政突出以人为本,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价值等都应该越来越受到尊重。我曾经提出过要构建以民生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议。


强调公平不是劫富济贫
  记者:近两年,也有人认为民生领域的很多问题是改革带来的,还出现了反对改革的声音,你怎么看?
  郑功成:反改革肯定是逆潮流的。现在民生领域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不是社会倒退或者停滞的问题。如没有发展哪里有先富起来的群体,贫富差距也不会扩大;没有农民工的自由择业哪有农民工与城市人的直接利益冲突;没有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哪里有中国的现实国力。因此,看待中国的现实问题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它是中国发展进步中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标志,对这些问题也必须通过再改革来解决。中国现在面临的实际上是双重改革任务,一方面要继续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问题,这个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是纠正以往改革中的不足及其后遗症,这个阻力较大,因为改革发展中已经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既得利益者为维护自身利益可能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碍因素。
  记者:在你研究的收入分配领域,最近几年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这些措施的核心指向是什么?
  郑功成:让全体人民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和分配正义的体现。
  记者:有人认为这是劫富济贫?
  郑功成:对收入分配的调整或者改革,确实存在着两种心态,有的人认为强调公平与财富共享是劫富济贫,这是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声音;有的人确实有仇富心理,这是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心理落差。正因为这样,我们尤其要强调发展成果的合理分享。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仍需深化
  记者:去年国家启动了第三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怎么评价这次改革?有人认为它的受惠面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宽。
  郑功成:我认为基本上达到了让绝大多数都受益了的目标,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合作医疗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进展、公务员工资的规范与离退人员待遇的提高、义务教育的免费,以及对农民工的减负与补贴等,没有受益的是极少数。但是我们的收入分配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向资本所有者倾斜,这样一个分配格局是不合理的。这个问题要是得不到纠正和理顺,民生之源就会受到影响。
  中国的经济改革,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过去一段时间,还是留下了一些后遗症,有些问题是我们曾经采取的改革措施甚至曾经被认为是合理正确的改革措施所带来的,它们现在变成了深化改革中的阻碍因素。因此,我们的改革已经不是以往改革的简单延续,而是一种再改革,国家的发展又处在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需要魄力,需要大智慧。
  记者:去年社保基金的监管成为社会热点,你觉得社保费该怎么管?
  郑功成:当务之急当然是建立健全的监管体制并接受社会的公开监督。但长远来看,必须统一社会保险制度尤其是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与基金管理,对社会保险机构实行垂直管理,还要让劳资双方参与社会保险事务的管理与监督,同时根据基金积累规模的持续扩大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多样化的投资政策,尽量确保基金的增值,最低目标也要实现保值。
人大监督变得更实在
  记者:建立公共型政府是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
  郑功成:政府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直接责任主体,目前正在改善,已经从过去的经济政府转变为公共政府。政府掌握的是公共权利,控制的是公共资源,理所当然要以公共利益为施政目标,而解决民生问题显然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也需要制度建设,需要加强监督和约束。
   记者:说到监督,人大的监督非常重要,您是人大常委会委员,您对人大的监督质量如何评价?
  郑功成:人大从过去的“橡皮图章”、只行使程序性权力到完全承担宪法赋予的职能,需要一个过程。在我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人大的功能是持续得到发挥的,依我本人体会,这几年的进步很大。中国现在的法律体系基本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确立的,立法的数量与质量都在明显提升;在监督方面,已经开始追求实效,不像过去只是程序性的监督,对一些问题没有跟到底。
  记者:像内务司法委员会,具体怎么实行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郑功成:举个例子,超期羁押现象是司法领域引人关注的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它对当事人的人权当然是一种直接损害,2003年以来,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就一直将这一问题作为具体的监督对象。公检法系统详细报告了在押两年以上的当事人名册,有的被关押10年了还无法判罪。经过执法检查与追踪监督,绝大多数超期羁押对象被无罪释放,超期羁押现象被司法机关严厉禁止。现在我可以说,这一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记者:外界都希望人大的工作和人大机构本身的改革能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郑功成:应当说,人大的工作在不断改进,人大机构本身也在改革发展之中。以本届全国人大为例,常委会的组成就吸收了部分年轻的同志,有越来越多的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开门立法进展快,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的审议均通过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实现广吸民智,就业促进法亦将公布草案以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人大常委会还专门设立了有关法律审查机构以强化对法规等的审查。监督工作方面,听取一府二院的工作或者专项报告不再是以往听完即止,而是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整理并提交给报告机构以促进其工作,执法检查开始实现追踪监督,等等。所有这些,我认为都是发展与进步。就人大的监督工作而言,我个人的观点是,重点要监督政府的财政预算,因为现在政府手里的钱多了,1997国家财政收入才8000多亿,基本是吃饭财政,现在近4万亿,手稍微捏得不紧,钱就出去了一大笔,财政资金的低效与浪费必然影响民生问题的改善。因此,人大应当重点要监督财政收支,手捏紧了,像促进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事关基本民生问题的事务就能很好地解决了。常委会每年都要听取和审议审计报告,这也是监督财政资金使用的一方面。
责任感是第一位的
  记者:以前有人大代表反映,他们看不懂财政预算报告,更谈不上审议了。
  郑功成:我觉得人大代表如果有相应的专业背景,那是最好的,不具备专业背景当然需要重新学习,我在近几年的立法工作中就完全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现在全国人大也在做些工作,比如对代表进行培训,进一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记者:在您看来,一个好代表、好常委会委员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郑功成:责任感是第一位的,有责任感才会有动力,我一直觉得当人大代表很神圣。专业背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议事的效率。
  记者:你是否认为评价一个政府的政绩要以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为根据?
  郑功成:既然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政府的核心任务,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当然也应当成为评价与衡量政府政绩的核心指标。民生问题的复杂化,很多情况下是一种错误的发展观和不正确的政绩观导致的,我认为,在评估一个地方的政绩的时候,应该把这个地方的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劳动关系是否协调、社会状态是否和谐作为基本的指标来考虑。我还认为,稳定并不等于和谐,因为稳定有可能是采取强制措施实现的,只有切实解决好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才能维护并真正实现长久的稳定。因此,民生问题应当摆在国家发展与政府工作中的首位,政府是人民选举出来的,官员是人民的公仆,所以毫无疑问政府的头等责任就是切实保障民生、不断地改善民生。作为人大代表,要监督政府在这个首要问题上的作为。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