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格尔斯顿:将彩色摄影提升为艺术
“当电影调色师问我想要什么样的色彩面貌时,我常常会要求他们按照埃格尔斯顿的风格来调色。”索菲亚·科波拉说。拥趸名单还可以加上摄影师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南·戈尔丁,设计师马克·雅克布,导演大卫·林奇、巴里·詹金斯和韦斯·安德森,摇滚乐队Primal Scream和Big Star等等。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雨僧
摄影/JakeRanford©埃格尔斯顿艺术基金
供图/埃格尔斯顿艺术基金及卓纳画廊
2020年9月,香港卓纳画廊。21幅由美国摄影师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摄于1970年代的照片,首次在中国境内公开展出。
伟大。平庸。诗意。无聊。
过去的大半个世纪里,这些词汇都曾用于对埃格尔斯顿作品的评价。在昵称他为“蛋爷”的中国摄影论坛上,也概莫能外。除了像“彩色摄影之父”这样的陈词滥调,在学术摄影批评的框架内,始终缺乏对他足够充分的理解和认知。
卓纳画廊艺术总监罗伯特·高夫认为,埃格尔斯顿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不仅局限于美国,而且遍及全球——因此很难将他的成就具象化。“埃格尔斯顿是我们集体DNA(即集体文化)的一部分。用心去看他的摄影作品时,你能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
埃格尔斯顿本人对于作品的拒绝阐释,就如同长在孟菲斯的他80年来从未穿过牛仔裤一样,经年未变。“美国南方的社会与种族冲突?商业主义和消费社会的美国?”他不关心这类宏大问题,他的照片仅仅是描绘生活而已。
威廉·埃格尔斯顿,《无题》,约1973-1978,©埃格尔斯顿艺术基金
供图/埃格尔斯顿艺术基金及卓纳画廊
色彩的魔力
浅玫瑰金过渡到淡紫色天空,细如银发的电线。砂砾上停着的一部老式粉蓝色敞篷凯迪拉克。醒目的红色和明黄加油桩,与背后绿色的加油站招牌。乌云之下的黄草地,灰绿色外墙、窟窿满眼的破房子。
威廉·埃格尔斯顿,《无题》,约1973-1978,©埃格尔斯顿艺术基金
供图/埃格尔斯顿艺术基金及卓纳画廊
由埃格尔斯顿的两个儿子威廉和温斯顿从数万张照片里挑出来的这几张,此刻正挂在香港卓纳画廊墙上。似乎平淡无奇,却有着某种忧伤而沉静的力量。
“那时看不出来啥,就觉得好日常。没什么爆点。”如今长居深圳的摄影师黄京刚过三张。他说高三时,自己刷色影无忌论坛知道了“蛋爷”(色友们对埃格尔斯顿的昵称),当时没看出“多好”来。唯一能品一品的,便是色彩了。
导演索菲亚·科波拉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屏住呼吸”,是站在那张著名的照片面前:画面上的女孩躺在草地上,一手拿着柯达Brownie相机。
威廉·埃格尔斯顿,《无题》,1975,©埃格尔斯顿艺术基金
供图/埃格尔斯顿艺术基金及卓纳画廊
经典作品还包括:背对镜头的女士与绿色的沙发,打开冰箱渗着寒意的蓝。特别是各种层次的红:可口可乐的红色横幅、锡耶纳的红锈、飞机小桌板上通透的红色饮料、红宝石色的家具。每种色彩都“如有魔力”。
威廉·埃格尔斯顿,《无题》,1965-1968,©埃格尔斯顿艺术基金
供图/埃格尔斯顿艺术基金及卓纳画廊
威廉·埃格尔斯顿,《无题》,约1971-1974,©埃格尔斯顿艺术基金
供图/埃格尔斯顿艺术基金及卓纳画廊
“当然会想要模仿。不光是蛋爷,像史蒂芬·肖尔(Steven Shore)、阿里克·索斯(Alec Soth),还有索尔·雷特(Saul Leiter),他们的那种颜色,我都会想去追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