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一部精巧而无趣的电影

影片的最后,战事平静下来,广袤的草地上一定会出现一棵莫名其妙的树,他必然要坐在树下,拿出家人的照片,想念他们。

责任编辑:刘悠翔

《1917》开头,两位英国小兵接到任务,要穿越敌区,为前线传达命令,叫停天亮之后的进攻。 (资料图/图)

《1917》的观影体验很像玩游戏,跟随一个角色,体验他在战争中的第一视角:该接到任务了、该遇到危险了、队友该去世了、该得到援助了、偶遇女人和小孩了、和敌军迎面相撞了,一切都像是精巧的预先设计,为了给用户最好的游戏体验。不仅情节,场景也是如此,废墟、地洞、惊险的断桥、夜幕中的枪林弹雨、湍急的瀑布、平缓的河流、静谧的丛林,最后的最后一定是战壕里的英勇狂奔。看见没?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精准地瞄向观众的情绪,严丝合缝,但也规整无趣。

有些电影的做作在于它的情绪过度渲染,并不匹配情节和叙事,音乐推得恢弘霸气,以掩盖人物和故事的空洞,叫人无法代入。说《1917》是这种做作稍微有些刻薄了,它的做作是另一种,它很美,赏心悦目、体验良好,你能在电影里看到关于“一战”的难能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9)


153****1222
回复

153****1222

2020-09-11

作者可以不要太装吗,就像一个混迹豆瓣的假文青。这部电影,我看完后,感受到的是一个干净的年轻人,以及他的青春气息、勇气、爱心和责任。再看看这边的演艺圈,整出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138****2280
回复

138****2280

2020-09-08

以后杀人都是玩游戏一样,战争都无人化了!

183****2883

2020-09-06

共情同样是双刃剑,既要对敌人毫不留情又要对战友托付生死,既然来回切换太麻烦,干脆就麻木了,就像某部电影里通过药物控制把敌人看成怪物,那样就不会有共情,不会手下留情。个人以为战争片的意义就如同过去的历史意义,告诉我们曾经发生的事情,未来未必不会出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人性的光辉和丑恶是一样的

138****2280
回复

138****2280

2020-09-08

作者你好,妇女婴儿那个片段影射圣经里面的圣母玛利亚和耶稣baby,战争片在西方不可能没有圣经基督教梗!老鼠虱子乌鸦代表万物循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样残酷无情和公平合理!

August
回复

August

2020-09-07

我好喜欢这部电影

136****0839
回复

136****0839

2020-09-07

我们惧怕战争,我们欣赏战争片。参与战争是真要命,战争片让观看者免于一死。置身战争时大概只有你死我活的本能意志,而只有在战前战后人们才思考战争的意义,所以战争不光累积尸体也积累观念意识,只等战后好好整理。战争进行时排除了和平时期绝大部分的闲情逸致只留下不多的思维空间,执行命令,配合同伴,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等等。但战场是一个一概而论不分敌我的雷击场,你不知道下一秒谁被击倒,只能循着战争逻辑走下去。死亡紧紧相随,人道和友情才闪闪发亮,我们就是在战争片中反复体味这些东西。技术运用有助于深化放大电影意图,美化观影效果,但打动我们内心深处的还是道义与片中角色出生入死的理想结局或实际结果

183****2883
回复

183****2883

2020-09-06

共情同样是双刃剑,既要对敌人毫不留情又要对战友托付生死,既然来回切换太麻烦,干脆就麻木了,就像某部电影里通过药物控制把敌人看成怪物,那样就不会有共情,不会手下留情。个人以为战争片的意义就如同过去的历史意义,告诉我们曾经发生的事情,未来未必不会出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人性的光辉和丑恶是一样的

Kōtakumin
回复

Kōtakumin

2020-09-06

说得没错,比较低级的精英主义评论包装自我靠分析技巧,稍微高级一些的靠拆解理论。我带我60多岁的老父去看本片,他完全不知什么是“一镜到底”也看不出来分镜头,但他看这个故事完全看进去了,觉得很有趣很深刻。

hardbitten

2020-09-06

我觉得是你看太多套路了 所以忽略了主题表达的真诚 你没法感受这种真诚 反而怪他不够有创意 这就是小白的优势 他们更有同理心

158****3651
回复

158****3651

2020-09-06

文章结尾的这段特别有意思,真的真的有共鸣。

hardbitten
回复

hardbitten

2020-09-06

我觉得是你看太多套路了 所以忽略了主题表达的真诚 你没法感受这种真诚 反而怪他不够有创意 这就是小白的优势 他们更有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