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做个书呆子!” ——潘重规先生点滴

潘重规先生是国学大师章炳麟和黄侃的杰出传人,但其著作因为种种原因,在大陆流传不广。2020年5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潘重规先生的《论语今注》,我们特约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汉学研究所林叶连教授撰写了此文,俾便读者了解潘先生其人其学。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本文作者(左一)1984年与潘重规先生(右二)合影。

弘扬经学

1952年,台湾大学法学院萨孟武教授在《台湾新生报》发表《关于读经问题》,文中写道:“读经对政治没有好处,对道德也没有帮助,只会妨碍国家蓬勃的生机。”更进一步主张:“政治不是靠道德,而要靠法治;统治者自己读经,作修养之用,未尝不可,但不必推之社会;治理人民必须用法治才行。”那一年,台湾地区许多知名学者为经学的存废问题热烈地打笔仗,虽然那时候我还没出生,但从文献资料中,我知道潘重规教授没有缺席这场论战。从表面看来,萨教授是当时最大赢家,然而,几十年后台湾治安日益恶化的事实显然说明,纯任法治、不重道德的主张,实在大有问题。

潘教授是国学大师,一生为弘扬经学,不遗余力。《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成王、康王承继周公的统治策略,那是十分注重道德的年代。汉朝人相信:“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东汉风俗淳美,曹操碍于道德舆论的力量,甚至终身不敢篡位;宋朝司马光特地撰文称颂道德的力量;潘重规教授在他主持的课程规划中,必将司马光的《论东汉风俗》列为全校大一学生必读的文章。唐太宗二十一年,下诏褒扬左丘明、刘向、范宁等二十一人,用其书,行其道,配享孔子庙廷,号称贞观之治。那是崇儒而天下大治的明显例证。清朝康雍乾盛世,儒学也受到相当程度的肯定和发扬。潘教授对于传统优良文化以及儒学,就是这么看待的。

清儒以来,不少学者贬抑唐朝经学,而潘重规先生颇重唐朝义疏的价值,在《五经正义探源》一文中,他说:

余尝以为六朝义疏之学,百川并流,而以唐人正义为壑谷。盖六朝义疏之制,实汉学之津梁;而唐人经疏,又六朝经说之总汇。唐疏之底蕴明,而后六朝之经说出。

汉朝章句之学,至六朝时期,受佛教讲经之影响,始有义疏之体。唐朝为了科举功令之需,敕令孔颖达等经师为经学编纂正义,遂成经学大一统的格局。这是自古以来经学一脉相传的正统和主流。

章黄一脉,是正统汉学的传承者。清朝经学,在“汉学”“宋学”对立的情况下,这条正统传承的脉络尤其显得具体而明白。至少,至今国学界谈到自古以来最佳的十三经版本,自非阮元主持校勘的《十三经注疏》莫属,这套著作是校勘唐朝孔颖达等人所主编的《注疏》而成,在经学上实具莫可与京的地位。潘先生授课,必以此版本为教材,浑厚而扎实的内容,令学子们如沐春风,个个满载而归。

潘重规《论语今注》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

章黄传人

章太炎、黄季刚先生,是民国初年的国学大师。1919年五四运动掀起巨大狂澜,不少人痛批并着手摧毁传统文化,章、黄始终秉持信念,维护优质的传统文化,抗拒“全盘西化”的时代潮流。

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当时的总统府、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学都在南京。黄季刚先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