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深圳从僻处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和破冰者。在创造了炫目的经济奇迹之后,它的使命从“先行先试”提升为“先行示范”。
无需依靠任何自然资源,深圳奇迹展示了制度变革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从30多万人、327平方公里的起点出发,仅仅打开门,放开人的手脚,让资本、土地动起来,将政府的手从市场收回来,就足以发生巨变。
除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和“中国硅谷”的经济成就,深圳在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上也卓有成就。它不仅第一个公开政府预算,还最早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在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上均走在全国前列。
深圳在四十年间所积攒的经验,足以成为中国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本期专题将从多个角度去展示和总结深圳经验。
无需依靠任何自然资源,深圳奇迹展示了制度变革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从30多万人、327平方公里的起点出发,仅仅打开门,放开人的手脚,让资本、土地动起来,将政府的手从市场收回来,就足以发生巨变。
除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和“中国硅谷”的经济成就,深圳在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上也卓有成就。它不仅第一个公开政府预算,还最早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在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上均走在全国前列。
深圳在四十年间所积攒的经验,足以成为中国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本期专题将从多个角度去展示和总结深圳经验。
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专题
-
深圳四十再出发 中国改革不停步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5日《南方周末》) -
深圳“过河”
任正非从国企“下海”,就是凭着这个红头文件在这一年创办华为。而后,又有了中兴半导体总经理侯为贵下海创办中兴通讯。 “深圳从成立那天起就一直在过河,但科技产业不是过河,而是险滩急流,连石头都没得摸。”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
H5 | 一图看尽华强北
-
“来了就是深圳人” ——从30万到2000万
1980年代,基建工程兵在深圳完成大小建设工程160多项,曾创下3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1990年代,“深圳的港资企业吃香,因为他们能出口。直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个局面才转变”。 “在深圳,如果你要买房,真的会很累。如果不买房,就凭工资,正常的吃喝玩乐绰绰有余。”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
“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的四十年
华强北所在的上步工业区,一开始就以生产电子、通信、电器产品为主,主要从事“三来一补”加工业。 四十年来,华强北经历了从工业区、到电子交易市场、再到高新技术孵化区的转变。 -
深圳土地制度改革:用市场之力,让土地动起来
不断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难题,创新土地制度改革,贯穿着深圳的整个故事脉络。 “我们去香港时,正好赶上李嘉诚举牌拿地,连拿三块工业用地,50年产权,溢价高达128%。我都震惊了,原来土地还可以这样拍卖?” 将“合法外”用地实行二八分成,当项目申请方同意把20%的“合法外”土地无偿交给政府,剩下的80%土地中再拿15%用作公共设施配套用地,政府就不再计较“合法非法”。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
深圳预算制度改革:全国最早公开,预算由粗到细
深圳公共预算四十年来,最关键是实现了从不公开到公开,从粗线条公开到全面详细公开。 “以前来开会就几百页,现在都是几大本子记录每个单位的部门预算,还附有解释说明。” 刘鲁鱼就曾在2019年对政府投资计划中的“鲜花谷”项目投资计划提出质疑,并得到其他委员响应。这一项目建设资金高达4.9亿。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
深圳城建40年:“弹丸之地”,竟造出最好的城
深圳在最初只有327.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造城,40年后人口膨胀至千万级别,仍能应付裕如,不仅归功于当初建设者的超前眼光,也得益于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的制度因素。 “96总规”在编制过程中打破政府部门“闭门造车”的模式,首次在规划修编过程中引进公众参与模式,开启了深圳此后在各层次规划中引入公众参与的制度传统。 在前海的规划蓝图背后,规划师们不像是传统的“构图设计师”,倒更像一个城市级“超级集成电路”的“架构设计师”与组织协调者。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
产品经理改变深圳
产品经理的汇聚与创造,让深圳开启新一轮的城市动能转换,从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逐渐转型升级为“中国硅谷”。 “全球创业者接入中国市场,中国创业团队需要链接全球,都需要一个入口和平台。从深圳开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
深圳40年和它的世界500强
对于这一批深圳大公司来说,1988年是腾飞的起点。 他们对于现代公司治理与文化、商业模式的探索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并对它们的延续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
04:59
深圳24小时
-
“硬件硅谷”跃升之谜
中国制造能力、全球产业链网络、创新创造能力,共同塑造了深圳这个“硬件硅谷”。 创业者的成功,很多时候是因为抓住行业技术变革曲线的纵身一跃。 不足巴掌大小的一部智能手机,大约由1500个组件构成。这背后是遍及全球、极度专业化同时又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体系。 -
潮起40年,扬起理想的帆
“一粒米”的改革,成就了一座梦想之都。
网络编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