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深圳从僻处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和破冰者。在创造了炫目的经济奇迹之后,它的使命从“先行先试”提升为“先行示范”。
无需依靠任何自然资源,深圳奇迹展示了制度变革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从30多万人、327平方公里的起点出发,仅仅打开门,放开人的手脚,让资本、土地动起来,将政府的手从市场收回来,就足以发生巨变。
除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和“中国硅谷”的经济成就,深圳在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上也卓有成就。它不仅第一个公开政府预算,还最早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在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上均走在全国前列。
深圳在四十年间所积攒的经验,足以成为中国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本期专题将从多个角度去展示和总结深圳经验。
无需依靠任何自然资源,深圳奇迹展示了制度变革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从30多万人、327平方公里的起点出发,仅仅打开门,放开人的手脚,让资本、土地动起来,将政府的手从市场收回来,就足以发生巨变。
除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和“中国硅谷”的经济成就,深圳在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上也卓有成就。它不仅第一个公开政府预算,还最早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在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上均走在全国前列。
深圳在四十年间所积攒的经验,足以成为中国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本期专题将从多个角度去展示和总结深圳经验。
查看全部
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专题
-
深圳四十再出发 中国改革不停步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5日《南方周末》) -
深圳“过河”
任正非从国企“下海”,就是凭着这个红头文件在这一年创办华为。而后,又有了中兴半导体总经理侯为贵下海创办中兴通讯。 “深圳从成立那天起就一直在过河,但科技产业不是过河,而是险滩急流,连石头都没得摸。”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
H5 | 一图看尽华强北
-
“来了就是深圳人” ——从30万到2000万
1980年代,基建工程兵在深圳完成大小建设工程160多项,曾创下3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1990年代,“深圳的港资企业吃香,因为他们能出口。直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个局面才转变”。 “在深圳,如果你要买房,真的会很累。如果不买房,就凭工资,正常的吃喝玩乐绰绰有余。”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
“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的四十年
华强北所在的上步工业区,一开始就以生产电子、通信、电器产品为主,主要从事“三来一补”加工业。 四十年来,华强北经历了从工业区、到电子交易市场、再到高新技术孵化区的转变。
网络编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