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也喜欢负面角色?

被与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不仅限于对方是“好人”,即便是负面人物,只要跟自己相似,也有可能对个人产生吸引力。这种来自负面人物的吸引力,与个人所受到的外部环境的威胁因素密不可分。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2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朱力远

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要么被公开否定,要么被人们藏在内心深处,虽然被压制,却一直真实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视觉中国/图)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被与自己相似的人吸引,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体验。为此,一些组织希望发挥榜样的力量时,往往会尽力以有相似处境的人的事迹为例提高说服力,但如果是反面典型,又会想办法发出警告,以避免与其类似的群体去模仿或重蹈覆辙。实际上,即便不发出警告提醒,人们通常也会自觉地与不道德的或有负面评价的人保持距离。这种现象是社会规范形成中的一个片段,背后涉及自我概念(self-concept)和自我威胁(self-threat)等心理机制。

自我概念大体上就是指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包括自己的能力、价值观、个性特点等。比如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善良而又守规矩的人。人们大都会努力维持一个正面、积极的自我概念,而与自己所认为的负面的人或物保持距离,以免被误解以及威胁到对自己的认知。

早在1990年代,对自我认知的威胁的机制就被用于解释暴力。在凯斯西储大学心理学家鲍迈斯特的一项代表性研究中,自我威胁被认为是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比如一个人本来有一个自己高度认可的关于自己的看法,但却遭到其他人或环境的挑战,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诉诸暴力。而通过对外暴力释放愤怒,可能就起到了避免调低自己的自我概念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对自身优势的信念不坚定的或者不切实际的人,就可能会更容易感受到威胁,而更倾向于诉诸暴力。当然,除了暴力,自我威胁的机制出现在很多不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