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谢晋】解码谢晋模式
谢晋绝不会制造一个断裂式悲剧,不会沉重得让你无法呼吸。最后他总是要给你心灵补偿,情感补偿。这也是他受到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朱又可 袁蕾 实习生 陈伊玮 巩一璇
□受访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尹鸿
□采访 南方周末记者 陈一鸣
谢晋先生辞世之后,尹鸿因为10年前的一篇论文《中国电影伦理情节剧传统与谢晋模式》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谢晋读过这篇论文,但谢晋表示自己的创作没有模式。
在尹鸿看来,创作模式并非对创造力的质疑,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认识偏差应属正常现象,谢晋确实有一套相对稳定的创作模式。这一模式的精神谱系堪称庞杂:儒家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传统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与应对现实苦难的浪漫情怀、中国传统的通俗传奇经验与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技巧都在他的电影中得到了重新组合,形成了一种“政治-伦理情节剧”模式。
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谢晋模式的电影《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芙蓉镇》、《鸦片战争》都曾经成为那个时期的标志性作品,其观众人数在中国电影史上很有可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牧马人》的观众达一亿三千万人次,《高山下的花环》达到一亿七千万人次……“谢晋电影为在动荡迷惑之中的中国观众创作了一种‘集体的意识’”。
作为“谢晋模式”的创造者,谢晋本人是一位始终如一积极向主流靠拢的艺术家,一方面肯于积极靠近官方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也希望得到大众的共鸣。“所谓‘积极’,就是老想替主流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趋炎附势地迎合。所以有时候特别受欣赏,有时刚好和主流相抵牾。他是一位有信念的大众艺术家,从不自外于社会潮流,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尹鸿说。
30年“英雄救美”
我看到的第一部谢晋电影是描写赤脚医生的故事片《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