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亿估值!巨无霸蚂蚁集团或将撑起科创板“半边天”

金融科技万亿巨头终于官宣确认A+H股同步上市。7月20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宣布,启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据悉,蚂蚁集团寻求IPO估值至少2000亿美元,约合14000亿元。在分析人士看来,去金融、拥抱科技,是蚂蚁集团未来的发展基调,也是蚂蚁集团赶在这一时点上市的内在动力,更将是撑起其万亿估值的核心竞争力。

或因战略升级促发上市

从2016年起,关于蚂蚁集团上市的消息就会每年传言数次,而蚂蚁集团均回应称“无具体上市时间表”,这次终于成为事实。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向南都记者分析称,蚂蚁集团一直没能上市成功,与监管政策、市场环境、估值以及自身迫切性等因素都有关系。

那么为何选择这一时间上市?于百程认为,由于今年以来,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估值均发生了明显转变,有利于上市的窗口期开启。此前多次传蚂蚁可能在香港上市,可能相应准备也已经比较充分。“具体来说,国内监管方不断突出科技对于金融和产业赋能的作用,科创板将金融科技纳入范畴,香港联交所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的举措。另外在市场层面,科创板上市一周年表现良好,市场整体回暖,估值在不断上升。”他如是说。而《蚂蚁金服》作者、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员由曦认为,蚂蚁集团选择这样的时机上市,是由于科创板针对同股不同权公司的政策包容,且今年1月,首家同股不同权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为其打造了一个样本。

从其自身融资需求方面来看,或与其今年的战略转型有关。今年3月的2020支付宝合作伙伴大会上,蚂蚁集团CEO胡晓明宣布支付宝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聚焦服务业数字化的新战略目标。这是支付宝诞生1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战略转型。同时,南都记者记者注意到,上周,蚂蚁集团的品牌名简称已正式从“蚂蚁金服”变更为“蚂蚁集团”。这也表明,蚂蚁集团正在“去金融”、科技化转型。由曦认为,在今年受疫情影响的经济环境下,上市后的资金储备将给蚂蚁转型之路筑造更高更广的护城河。

上市官方公告一出,上交所、港交所均迅速公开表示欢迎。巨头选择A+H股同步上市在分析人士看来并不意外。于百程认为,蚂蚁集团是一家巨无霸公司,规模非常大,业务全球化,两地同步上市,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全球性影响,另外也利于吸引更多境内外的资本参与。而由曦指出,由于蚂蚁集团融资金额较大,很可能一个交易市场难以承载其融资规模,选择科创板+港股就是一个比较稳妥的选择。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作为超级独角兽,蚂蚁集团一直是上交所青睐的对象。其对科创板的意义,不仅限于顶起科创板半边天的市值,更在于其对新经济公司的示范作用。”

万亿估值从何而来?

据悉,蚂蚁集团IPO市值或将寻求至少达到2000亿美元的规模。虽然蚂蚁集团方面表示“不予置评”,但其2018年最后一轮融资时估值1556亿美元。若以 2000 亿美元计算,蚂蚁集团将成为阿里、腾讯之后,市值排名第三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于百程分析称,蚂蚁集团的业务比较多元,科技应用属性强,同时也已经实现规模化盈利,资本市场上难以找到和蚂蚁集团业务相似行业地位相似的公司,具有稀缺性,结合当前的市场热度,2000亿美元的估值是值得期待的。

根据阿里巴巴集团财报,蚂蚁集团2019年的净利润是170亿,营收主要来自于微贷、理财和保险,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其中45%利润来自金融业务。胡晓明今年6月接受媒体专访时曾解释称,预计未来五年内,技术服务费占蚂蚁集团总收入的比例将从2019年的50%上升至80%,而金融业务所获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则会相应下降。港股独立股评人岑智勇向南都记者表示,金融业务较难争取高估值,而科技的增值能力高,蚂蚁集团在上市前夕更名,强调科技属性,的确比较有机会争取到高估值。田利辉亦分析称,基于监管改革和政策变更,蚂蚁集团一度在金融业上获取的超额利润是不可能持续的,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蚂蚁集团定位为科技主业,能够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估值,更有助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对于上市后表现的预期,于百程分析称,巨无霸公司在科创板上市,一般会对短期市场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公司质地优秀同时首日价格具有吸引力的情况,会吸引机构等市场资金买入,从而形成短期“抽血”效应,但对于长期来说,更多成长性强的优质公司登陆科创板,更有利于提升市场吸引力。不过,田利辉认为,如果蚂蚁集团定价适宜,防止炒作,不仅不会产生“抽血”效应,反而还会激发人气,引来新资金入市,形成“造血”效应。

(来源:南方都市报)

网络编辑: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