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从南京到北京在明代有多难 ?马伯庸新作《两京十五日》解密

从南京到北京,高铁G22需要3小时16分,飞机需要1小时55分,开车需要11小时43分。如果在明朝初期,只有15天时间,如何完成这段旅程?如果一路还需要躲避追杀呢?

在马伯庸2020年7月新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两京十五日》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明洪熙元年,当朝太子朱瞻基宝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天子病危消息传来,一场横跨两京的惊天剧变令太子踏上了疯狂的极速之旅。他必须在15天内跑完两千两百余里路,从南京赶至北京去拯救自己,拯救大明。这是继《长安十二时辰》之后,又一备受影视圈追捧的故事。

永远想不到下一步的运河之旅

据出版方介绍,这本长篇历史小说巨作分为上下两部,全文近70万字,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故事灵感,竟来源于《明史》中一段仅40字的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故事讲述了,明朝洪熙元年,当朝太子朱瞻基的宝船在南京秦淮河被炸沉,同时一封盖有“皇帝亲亲之宝”的鱼筒急报送到,京城也出事了,皇帝大病昏迷,两京之间一时风云诡谲。幸存下来的太子要想扳回局面只能在15天内赶回北京。朱瞻基负伤不宜长途骑马颠簸,坐马车太慢。唯有水运,可以千里不停。最终由捕快吴定缘、小行人于谦、女医师苏荆溪和太子组成的四人小组选择了水运,也就是沿着大运河从南京出发前往北京。

时间确定、起点终点确定、历史结局确定,路上发生的故事却曲折离奇。为了躲避幕后势力的追杀,朱瞻基甚至重走了当年朱允炆逃出南京的路线。为了逃避官兵,用古琴买通了白龙挂缒墙而出。为了救出水牢里的吴定缘和朱瞻基,苏荆溪用岐黄之术报复扬州盐商汪极。故事最后,关键人物的真实身份和目的又有意外反转。整个故事充满了各种悬疑、变数,让人忍不住一气读完。

犹如去年大热的《长安十二时辰》,“十年陇右兵,九年不良帅”的主人公张小敬为了救并不爱他的长安,遇到很多常人容易逃避的场景时,他对长安的真爱引导他做出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选择,为长安城的百姓左冲右突。这让读者觉得故事推进总有惊喜挠人的地方,作者马伯庸的高明之处在于常将故事的动机隐藏在人物的言行中,满足读者既有反转又符合逻辑的期待。

马伯庸故事创作堪称“文字考古”

马伯庸曾说:“历史上的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内幕。”这本书也是,利用有限的历史记载,结合关于明朝各方面的历史考据,合理推演了一段朱瞻基15天从南京回到北京的惊险故事。

前作《长安十二时辰》就是个例子。史实来源于五代十国一个人叫王仁裕写的《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书中有一句话是“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骑士张小敬就是《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的原型,国忠指的是杨国忠。

再比如《两京十五日》中提到的阁上闸,这个位于泊头(今河北省泊头)的水闸用于克服天然地势差异搬运南北船只,作者马伯庸利用这一场景描述,展示了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他在书中如此描写:

“朱瞻基注意到,在满是青苔的坝体中部,竖直排列着一串凸出的石鼋头,鼋头雕工粗糙,旁边用白漆涂着‘二丈三尺’‘二丈四尺’之类的字样。这些鼋头标记的是船槽的深度,从槽底开始,每隔一尺放一个,一直排到槽顶。

此时在海落船的船头,远远伸出一根脆直竹竿,竿头是个扇状薄木板,正好对准了那一串鼋头。随着船身上浮,那竹竿便自下至上,让竿头拍过一个个鼋头——这叫作‘问鼋’。这样一来,竹竿拍到哪个鼋头,再减去船身高度,即是船底的深度。

通过这个办法,船主能直观地判断船只是否能顺利过坝,并及时通知闸口调整放水量。

朱瞻基左右无事,便饶有兴趣地数着……这个设计巧妙直观,真是尽得天工之妙。”

马伯庸总能从浩瀚的史料中,发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全都巨细靡遗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种扎实的文字考据功力堪称“文字考古”。

面对命运,没人能置身事外

再回到故事本身,小人物的命运总是马伯庸最关注的,也是写起来最有意思的。《两京十五日》里的捕快吴定缘,就是一个小人物,而他又是故事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

故事开头,他是应天府皂、捕、快三班总头役吴不平养子,平日喜欢街头买醉,看上去是个浪荡公子哥,人称扶不起的“篾篙子”,被于谦用银子征入护送太子的队伍。每次看到朱瞻基面貌或者火光场景就会头疼,其身世鲜为人知,然而后期却因多重身份冲突几次丧失斗志。看似以一己之力扳回局面,实际上被人当成棋子用。小人物看起来总是被命运呼来喝去,仿佛看起来也不重要,甚至溜走也没关系,故事中的吴定缘就是这么想的。

时势造英雄,吴定缘如果不是碰巧被安排在秦淮河畔的扇骨台当差,可能也不会稀里糊涂救起朱瞻基,也不会后来又与于谦结识。虽然几次想中途退出,但是冥冥中似乎有一条线牵着吴定缘去搭救朱瞻基,除了他,一路上土匪白龙挂、“病佛敌”梁兴甫、盐商汪极、纤夫头子孔十八,甚至白莲教的教众,都是被裹挟进来的小人物,他们也都或多或少在影响故事的走向,也就是当时的历史。虽然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微小,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带来蝴蝶效应,没人是孤立的,也没人能完全置身事外。

历史的尘埃落到个人身上可能就是一座大山,但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拯救自己,改变世界。这是故事带给读者的感动,看到自己,映照当下。每个人都在扮演自己,而自己又是命运这部剧的主角。

【来源】南方农村报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