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并快乐着”只是鸡汤
个体的经济能力意味着更多的选择,这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更好的满足,更意味着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衡量社会成就还是要回归最基本的坐标系统——经济繁荣、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个人权利的保障等等。其中,经济富裕对个人幸福的作用举足轻重。
最新一期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结果出炉,和往年一样,部分结论引起社会热议。其中,作为这项大范围民调活动的常驻项目,关于幸福感指标的数据尤为受到关注。
大调查显示,年收入12万-20万者幸福感最高,每10人中有6人感到幸福;年收入1万以下的低收入人群幸福感并不是最低的;年收入超过100万的高收入人群,不幸福的比例最高。
这些数据被广泛解读为“不是越有钱就越幸福”,从数据分析的角度讲,这一结论似乎是成立的。然而,稍微认真地梳理数据,就会发现“隐藏的秘密”。
首先,所谓“最幸福”的年收入12万-20万人群幸福感比例占59.94%,比年收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奎因
东川嵩杨(龚)
一干富翁富姐们不吝啬赞美、虔诚地去朝圣旅行,乃至供养朝阳区仁波切,然而花了如许多的精力财力,却只是坐在奔向“纯天然有机幸福感”的门槛上,有几人真正去做藏区幸福的牧羊人和牧羊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