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1132家上市公司参与精准扶贫,“扎堆”、缺乏创新仍是扶贫工作中的问题
责任编辑:康华
“2020年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承诺就在眼前,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17.2%降至2019年末的0.6%,超过1.4亿规模的人口减贫。企业是脱贫攻坚战的主力之一,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支持下,一批企业深入贫困地区,通过开发当地特色产业、产业转移、教育投入,把新的生产要素带到贫困地区,为当地带来发展动力。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6·30“广东扶贫济困日”设立十年之际,总结扶贫经验与成果,分析企业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对提升扶贫效益、探索促进落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多重路径尤为重要。
2018年起,来自国内外高校学者组成企业精准扶贫策略研究团队,开始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精准扶贫信息披露文件进行跟踪分析,从精准扶贫规模、领域分布、具体执行项目、所达到的社会效果各方面研究,结果发现国内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参与精准扶贫,单位企业年均投入超过6千万元人民币,呈现出扶贫模式多样化、与自身业务结合等特点,但仍存在缺乏创新、扶贫“扎堆”等问题。
1/3的上市公司参与精准扶贫,金融业、制造业、公用事业企业投入最多
研究成果显示,自2016至2018年期间,来自21个行业、总数超过1132家的国内上市公司参与了精准扶贫,单位企业年平均扶贫投入从2千多万增至6千多万元人民币。精准扶贫类型也趋向多样化,涉及产业发展脱贫投入、转移就业与易地搬迁脱贫投入、教育脱贫投入、健康及生态保护扶贫投入、兜底保障与社会扶贫投入等多种方式。仅在2016-2018年间,这些公司通过精准扶贫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高达2900多万。其中,扶贫投入最高的五个行业分别是金融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矿业,扶贫投入最高的五个地区分别是北京市、苏州市、南京市、福州市和无锡市。此外,企业层面因素例如经营业绩、企业规模、企业性质(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等与其扶贫投入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扶贫投入提升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逐渐增强
研究认为,有两个层面的原因对上市公司参与精准扶贫起到决定作用。首先,国家越来越重视发挥社会多方的力量,尤其强调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可发挥的扶贫优势。从2016年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到当年11月正式出台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再到各地方政府历年工作报告的热点聚焦词汇,种种迹象表明,政府日益着重引导央企、本地国企以及民营企业等社会各方力量发挥精准扶贫生力军的作用,同时在税收优惠、贷款批准、政府补贴以及其它非物质奖励等方面辅以大量优惠政策和措施,用来支持和鼓励公司履行精准扶贫的社会责任。
其次,企业精准扶贫投入不断上升的趋势与企业家近年来日益增强的社会责任认知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企业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企业在员工关怀、供应链管理、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多个方面积极投入,无论是参与意愿还是实践行动方面都体现了履行社会责任的极大热情。因此企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策略的投入也是其必然结果。
企业精准扶贫战略注重与自身资源相结合,体现商业和社会价值
与过往扶贫行为相比,企业精准扶贫的新颖性和独特优势体现在其能够根据自身以及行业特色灵活调配资源,并结合当地地理资源禀赋、政府政策、市场需求等特点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实现了特色化扶贫。一大批知名上市公司如中铁、碧桂园、苏宁易购、牧原股份等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电商扶贫、建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根据企业特点以及政策需求,选择与自身资源相契合的扶贫切入点。值得一提的是,新兴技术和科技平台在多种场景的应用更是为精准扶贫工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平安集团为例,其施行的智慧农业、农产品溯源技术、智能问诊、平安智慧学校等精准扶贫项目,充分利用了近年来平安集团在推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所积累的巨大科技投入力量。
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绝非单向输出。正相反,它可以反哺到企业本身,帮助企业实现战略调整或重组,从而建立更强也更长久的竞争优势。通过精准扶贫尤其是产业开发式扶贫,企业吸纳当地就业或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具体运作,既解决了企业自身劳动力资源人手不足的问题,又能促使企业与当地经济融合,从而不断强化和延长产业链并带动更多相关投资,企业的切身利益也得以实现。
扶贫“扎堆”、缺乏创新是企业扶贫中的问题
研究分析,国内上市公司的精准扶贫策略还存在若干问题。首先,目前仅有1/3左右的上市公司公布了精准扶贫数据,行业差异较大,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其次,扶贫“扎堆”问题仍然存在,例如扶贫项目相似度高,传统帮扶式项目仍占主导地位等。再次,扶贫策略的战略考虑有待提升,例如大多数公司精准扶贫策略与公司整体发展策略的配合不足,未能实现资源或优势的有效互补。
此外,企业精准扶贫投入占用了大量公司资源,而此次新冠肺炎突发卫生事件的暴发和延续,势必对企业未来的各项战略规划包括精准扶贫投入造成较大冲击,这也是公司短期内将面临的挑战。
企业应从战略制定和利益相关方诉求分析入手提升扶贫工作科学性
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行动,是一场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会治理格局的创新实践,如何可持续地提高扶贫的效率效益,如何让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未来企业和政府需要思考的方向。建议企业从战略制定和利益相关方诉求分析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需要提升全局观,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以及对自身战略发展的影响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企业通过参与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可以实现战略策略的重大调整,具体可以体现在生产规模、产业布局、业务模式、融资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品牌价值、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与当地政府合作关系等诸多方面。企业有必要对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进行精细策划和缜密管理,在深刻思考如何通过扶贫达到社会目标的同时又能实现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从而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企业需要分析平衡利益相关方诉求的基础上制定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策略和制度。精准扶贫策略的实施将占用企业资源,而在短期内其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未必凸显,甚至有可能与股东的近期利益相悖。因此,企业在权衡精准扶贫策略以及其它战略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厘清多种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尽量使其制度化和结构化,并依循区分轻重缓急、不同情况分别处理的整体原则,结合事项的紧急性和战略性做好排序并适时调整,最终能够实现精准扶贫以及其它策略并行或有序实施的战略目标。今年的新冠疫情冲击,让企业思考如何在外部动荡局势下保持自身的韧性,是企业在精准扶贫策略设计中也需要充分考虑的命题。
此外,政府层面也可以着眼于更好地完善各项配套机制,在已有优惠政策和各项举措的基础上,实现更多激励机制,并针对当前局势从市场准入、项目审核、人员安置、配套奖励等多方面着手,提高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范围、程度,以及积极性。总体而言,如何以更踊跃的姿态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会治理格局,这将是中国企业精准扶贫策略的宏大社会目标。
(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郑维婷博士、深圳大学微众金融研究院、深圳南特商学院尼娜博士、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罗小薇博士,以及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游家兴博士和伍翕婷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