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鲁格曼的神话
在美国,如果你是一名经济系研究生,而你不知道克鲁格曼,那绝对是一个笑话。不平常的是,在美国的工业界、大众中乃至国际社会,他也是声名显著。
责任编辑:余力
天才的经济学家、文笔优雅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和畅销书作者、犀利苛刻的共和党批评者、令人不安的危机预言者,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一位兼具多重身份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周二晚打开电脑,保罗·克鲁格曼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让我想起数年前在美国加州戴维斯大学与导师芬斯阙教授的一段对话。当时我对他说:加拿大的DanielTrefler教授最近写书评,说您是当今国际贸易研究实证领域的第一人!没想到导师反问:“那理论领域谁是第一?”“克鲁格曼!”我如实应答。略一沉吟,他点了点头。
为什么是克鲁格曼?
芬斯阙教授认同我的看法,并非是由于克鲁格曼曾在麻省理工指导过他的博士论文,可以这么说,在整个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两百多年历史中,或许只有三人在学术上可以排在克鲁格曼前面:二百多年前的英国经济学大师大卫·李嘉图、近百年前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
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所言,今年的授奖是表彰克鲁格曼对贸易模式和地理经济学的开拓性贡献。什么是贸易模式?简单说来,就是谁和谁做贸易及贸易什么。在纷繁复杂的各国贸易中,究竟有没有共同的规律?二百多年前,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出口那些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由此,自由贸易使各国都获利。这一理论简单易懂,解释了真实世界中的现实,从此,比较优势理论成了经济学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李嘉图模型好是好,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中美做贸易,就总体而言,自然两国都能获利,但却无法判断在贸易中,美国的工人获利还是受损?或是,美国的资本家获利还是受损?回答这个问题的,则是赫克歇尔和俄林。他们认为国与国之所以进行贸易是因为各国的资源不同。相对而言,美国财力丰厚但人力稀少,中国财力稀缺但人力充沛,对两国都有利的贸易模式应该是中国出口劳力密集的纺织品到美国,而从其进口资本密集的汽车,在这宗贸易中美国工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