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明清易代时期的历史皱褶

正是在这样的私人视角中我们看到嘉定士民抵抗清军之悲壮,作为倡守者侯氏家族受祸之惨烈。

(本文首发于2020年5月2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侯岐曾。

《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

周绚隆著,中华书局,2020

新近读到周绚隆先生的《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中华书局2020.1),颇能体会古人“闷足以排遣,躁足以断退,倦足以驱除,病足以消减,懒足以振作”(王佩华《论读书八则》)的“读乐”意味。

怎样理解江南的历史,怎样理解江南文人群体性格,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有相关性:在江南历史长卷中,文人群体占有很大的篇幅,而这一群体的性格也只有放到江南历史的演变中才能真正读懂。

历史是一个宏大叙事,其中有事件,也有日常。日常是生活的底版,事件是日常的断裂,是底版上划出的沟壑或隆起的山峰。这种断裂如果具有相当的强度和时空面,事件与日常的界限便打破了,如果要从近世历史选取例证的话,明清易代是一个典型。这是江南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所有人都在这个大转弯的车上,江南文人的性格也真实展现在易代之初的事件与日常之中。

嘉定在历史上长期隶属苏州,嘉定人每以“吴人”自称。郑振铎曾说:“‘吴侬软语’的苏州人民,看起来好像很温和,但往往是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勇猛无前,坚忍不屈,它那里产生了不少民族英雄。……他们的故事是可歌可泣的,是十分地感动人的。”(《苏州赞歌》)我想,这里的“故事”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其中应该包括周绚隆先生《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所叙述的“嘉定三屠”的相关事迹。江南人的博雅好文、诗酒风流已有太多的描写;江南人的清静内敛、恬退乐隐也有充分的例证,但江南人儒雅守素中内涵的道义坚持,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刚毅不屈,铁钲急击,折肱碎骨,决不辱志,这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