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热议与“十万意见”

(本文首发于2020年4月30日《南方周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线报道”)

过去,“野生动物保护”一直是冷门话题,难以获得大众关注。疫情期间,COVID-19病毒与野生动物消费的关联,将“野生动物保护”这个环保话题推至全民“紧盯”的公共议题。

多位受访者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非常关注“野保法”中的公众参与。理由明确,野生动物涉及的物种多、种类多、专业门槛高,野生动物和与之共存的居民存在一系列复杂管理状况,公众、志愿者、野保社会组织、研究者都能起到辅助作用。

责任编辑:张玥晗

甘加环保志愿者为牧民发放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日历,他们希望牧民能意识到保护草原栖息地的重要性。 (受访者供图/图)

2020年春节,43岁的藏族僧人桑杰嘉措,一直忙着准备一份藏语问卷,准备向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的藏族居民征求意见,他们对野生动物的看法,对于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下简称“野保法”)有何意见。

截至2月14日,桑杰嘉措一共收到4078份反馈意见。

这份调查问卷,本是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中心、自然之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多家公益组织、学者团体共同发起,期望了解公众对野生动物消费、贸易、修法意愿的想法。桑杰嘉措所在的甘加环保志愿者团队翻译制作了藏语版,最终,汉藏双语的问卷总计收到了101172份。

十万多份公众意见令发起者感到意外。过去,“野生动物保护”一直是冷门话题,难以获得大众关注。疫情期间,COVID-19病毒与野生动物消费的关联,将“野生动物保护”这个环保话题推至全民“紧盯”的公共议题。

2020年2月10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将修改“野保法”列入全国人大2020年的立法工作计划。自然之友等十家环境保护团体投身于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中,将公众建议与自身经验结合,于2020年2月20日向人大法工委共同提交修法建议。

近两个月来,多家研究团体、公益团体陆续提交各自修法意见,其中有针锋相对的观点,也有彼此支持的意见。公众基于各自的经验及立场,前所未有地参与了这场修法讨论。

驱赶蝙蝠的公众情绪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以下简称“猫盟”)的发起人宋大昭感到公众对野生动物的态度变了,过去“不管什么场合讲都没人听”。

宋大昭投身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已有十余年,而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一直都在“初级阶段”。

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确认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也指出病毒源头“可能来自于某一野生动物(如竹鼠、獾)”。随后,新冠病毒的宿主不断被视为是蝙蝠、穿山甲、果子狸等不同野生动物。

宋大昭感到人们的“恐慌”激发了求知欲,总有人问他“蝙蝠真的是宿主吗?”“我们做了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

宋大昭意识到这是倡导野生动物保护的机会。2020年1月24日,北京大学教授吕植等19名院士学者联名呼吁:杜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和交易,从源头控制重大公共健康危机。宋大昭转发倡议,并加入联署。

那些天,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在忙着“赶蝙蝠”。

当时,上海市各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不断接到居民报警——家里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