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白银红利”,为何未能转化成军事优势?
从1618年到1620年,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明朝向辽东输送军饷20188366两,这其中大部分白银从南方而来。将巨量的白银从南方投放到人口稀少、农业欠发达的辽东,引起了灾难性的输入通胀,到1621年后金攻克沈阳为止,辽东的米价较萨尔浒之前增长了6倍之多,海量的白银没有解决军士的生计问题,反而让他们陷入了“抱金而死”的境地。
责任编辑:陈斌
从1618年到1620年,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明朝向辽东输送军饷20188366两,这其中大部分白银从南方而来。将巨量的白银从南方投放到人口稀少、农业欠发达的辽东,引起了灾难性的输入通胀,到1621年后金攻克沈阳为止,辽东的米价较萨尔浒之前增长了6倍之多,海量的白银没有解决军士的生计问题,反而让他们陷入了“抱金而死”的境地。
一、银钞易位
16世纪的明帝国无疑是这个世界机缘巧合的最大受益者。从14世纪开始,明朝政府就因为其奇特而糟糕的货币政策而深陷财政困难之中,因为贫铜而无法提供足量的铸币,大明不得不捡起元末的纸币本位,开始滥发无本无额、防支无度的大明宝钞。
底层贫民出身的帝国统治者对金融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小农经济的细碎性层面,自然也无法理解北宋时就由周行已提出的纸币发行准备金理论,大明宝钞没有准备金,自然也不可能有任何信用可言,几乎一发行就开始不可挽救地贬值,到洪武二十三(1390)年,面值为一贯的钞票就只能兑换铜钱250文,在经济发达的两浙地区,只能兑得160文,这种早熟而不成熟的纸币在明代中期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首当其冲的,就是江南地区。
江南地区在宋、元时代,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就已经相当发达,货币的流通量和需求量都非常大,明朝政府用强制力推行毫无信用可言的纸币,等于一种变相的经济掠夺,经济上越活跃,被掠夺得也就越狠,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商民自然首当其冲,损失最为惨重。
此外,根据一种不确切的说法,朱元璋强力推行宝钞制度,正是为了打击政治上不可靠的江南商民,因为这些人怀念元代宽松的经济政策和文化氛围,因此在明初怨言颇多。
江南商民面对经济掠夺自然不肯坐以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