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武汉高校老师的封城日记:在煎熬中生活与复工

“此时此刻此人此事,不停课的意义,早已超过了上课本身。这是乐观,这是坚强,这也是担当,为咱们同事们点赞。”

责任编辑:陈斌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武汉黄鹤楼和长江大桥(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熊琦/图)

我所在的学校也开始研究在线教学的工作。我所在的学院,在新学期的第一周涉及209门课程、158名老师和4000多名学生。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00%的课程如期开启了网络教学。身处疫情重灾区的老师们能克服重重困难,把课程开起来,对学生对接起来,让孩子们在家仍然可以不间断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壮举。我记得在当天的朋友圈中,我写下了一段比较动情的话:“此时此刻此人此事,不停课的意义,早已超过了上课本身。这是乐观,这是坚强,这也是担当,为咱们同事们点赞。”

我在武汉,这是一座有千万人口的城市。截至2019年末,武汉市户籍人口908.35万人,流动人口510.30万人。人多,是我在武汉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从到武汉求学,再到成家立业,这个感受从没改变过。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熙熙攘攘的人群,是每天不变的场景。在前几年武汉“大修路”时代,堵车可以让人绝望。甚至有人将武汉城市口号“武汉,每天不一样”,改成了“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堵”。所以,我从没想过“人迹罕至”的武汉街头是什么样子,就跟我从没想过会以这种方式度过春节和寒假一样。

封城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除夕夜的前一天。七点,我还没起床,就听到坐在客厅的老婆一声叹息“到底是封城了”。说实在话,我对封城第一反应不是很强烈。因为我也没打算春节期间离开武汉。本来几位业内同行约着2月初在海南有一个小会,但是自从看到国家卫健委专家“武汉人尽量不离开武汉”的建议之后,我就主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6)


138****5828
回复

138****5828

2020-03-02

在武汉的同胞们付出了最惨痛的代价,吞下了本不该有的苦果,中国人民欠他们一句感谢!

152****8022
回复

152****8022

2020-03-02

会写论文的人未必就是科学家—致高福院士

飒然
回复

飒然

2020-03-02

真的很心酸,我们不在疫区的人肯定都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只盼各方力量抓紧科研攻关早日找到病源,早日研究出特效药,国家也能从这次疫情中总结经验教训,做方方面面的改革!

天🐕
回复

天🐕

2020-03-01

武汉坚持 抗疫必胜 加油💪

小陈
回复

小陈

2020-03-01

愿意做一个倾听者,在心里为你们加油。

135****9459
回复

135****9459

2020-03-01

客观叙述,不煽情,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