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庭中,每个人都是自由的”
“我在童年时代没看过电影,之后在政治监狱中也没看过电影。在革命中我第一次看了电影,那时22岁,就像一个盲人突然被打开双眼,看到了彩色的巨幕。就是那样的惊喜。这也是我决定做电影人的原因,因为我觉得这很棒。”
责任编辑:宋宇
“我在童年时代没看过电影,之后在政治监狱中也没看过电影。在革命中我第一次看了电影,那时22岁,就像一个盲人突然被打开双眼,看到了彩色的巨幕。就是那样的惊喜。这也是我决定做电影人的原因,因为我觉得这很棒。”
“不要写太多!如果写了太多,那就把它剪掉!”伊朗导演穆森·马克马巴夫对中国学员们强调了好几次。对于剧本,他持有“简洁原则”。
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每年都邀请一位电影大师,密集培训青年电影人,把自己的经历与电影观分享给年轻人。2018年的导演是匈牙利导演塔尔·贝拉,2019年就是马克马巴夫。
马克马巴夫的电影很少超过一个半小时,一般在八十多分钟解决问题。除了“简洁”,他还有一层实际的考量。“电影越短,放映场次就越多,接触的观众也越多。”他是非常注重观众体验的艺术片导演,“我总是在考虑观众,想要影响观众,想传达给观众。”
马克马巴夫身材并不高大,由于旅居英国,英语非常流利。无论给学员们上课还是接受采访,他都挥动着长长的手臂,格外富有感染力。
电影展创始人宋文对塔尔·贝拉记忆犹新。匈牙利导演喝醉酒,撞伤脚趾,捅了很多“娄子”,大家当然依然爱他。马克马巴夫不一样,不喝酒,穿衣随便,颁奖礼上只有他衣衫不整,衬衫扣子敞开着。他爱说话,对于敏感的宗教信仰问题,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曾经动摇过”。
马克马巴夫独自来到西宁,没带“马克马巴夫电影之家”。他的妻子、儿子和女儿都从事电影工作,成绩斐然。大女儿萨米拉近两年拍电影渐少,他直率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她研究哲学去了。”
这个家庭和一般伊朗家庭完全不一样。马克马巴夫给予子女们充分的自由和创作空间,子女们则以电影为武器频频刺中伊朗时弊。他们没法待在伊朗,一家人在国外漂泊十多年,最后定居英国。
“我现在拿的是法国艺术家护照。如果你是知名艺术家或运动员,申请护照法国就会给你。我的家庭在等待英国国籍,他们不能再四处搬迁了。”马克马巴夫迫切希望有个稳定的家。他当上外公不久,“电影之家”有了新一代。
“是她自己决定要拍电影的”
马克马巴夫的大女儿萨米拉出生于1980年。自女儿出生,他就打算做与众不同的父亲。和大部分以男性为主导的伊朗家庭不同,这个家庭“实在过于自由了”,他笑着向南方周末记者形容。
萨米拉长到14岁,非常厌烦去学校念书,提出留在父亲身边学习电影。马克马巴夫抱着让孩子自由发展的理念,认为这样不错,答应了女儿的请求。
想不到萨米拉很快产生灵感,18岁就拍出处女作——儿童电影《苹果》。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的新闻事件,讲述两个德黑兰小女孩摆脱父亲束缚的故事。萨米拉在影片中强调自由的重要性,这在她家司空见惯,但其他伊朗家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