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生活中的元素周期表
这本《元素周期表》的作者不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而是他去世12年之后才出生的意大利化学家列维(Primo Levi)。这本书的意大利文版出版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最后版本公布之后的第104年。9年之后,这本书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并受到知识界的追捧。索尔·贝娄被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他宣称:“这是下一部必读的书。”这接下来“必读”的书使化学家列维在他的第一部作品《如果这也是人》(他关于奥斯威辛的伟大回忆)出版将近40年之后终于赢得了文学史上显赫的地位。
很难将这本书放进贴切的门类。卡尔维诺给化学加上引号,称它是“‘化学’的自传”。从书的第一章看,他的意思可能是说它是经过“化学”处理的自传。因为这一章是从惰性气体的名称、性质出发,来追寻作者祖先“高贵、呆滞和稀落”的生活痕迹。而至少从它的最后一章看,这本书更像是“传记性的化学”,因为这一章用诗情画意的文字描述了“碳”原子如何挣脱石灰岩几亿年的束缚,经过光合作用的“狭窄的门户”步入生命循环的过程。
而仅仅从书的目录看,这本书很像是一本残缺不全的化学教材里关于“物质”的那一章,或者干脆是一家管理混乱的化工厂芜杂的产品介绍。读者肯定很少看见除了页码之外只含“名词”的目录,肯定从没有看见过这所有的名词都出自那张让青春期提心吊胆的元素周期表的目录。这本《元素周期表》全部21章的题目依次是:氩、氢、锌、铁、钾、镍、铅、汞、磷、金、铈、铬、硫、钛、砷、氮、锡、铀、银、钒、碳。在我去的那家图书馆,它被安排在“传记类”的作品里。
这本书是一个在文学史上赢得了显赫地位的化学家通过元素的路标寻找到的埋没在时间的烟尘中的欢乐和忧伤。仅仅在“氩”这一章里,元素的性质是人物性格的隐喻;仅仅在“碳”这一章里,元素变成了主要人物;仅仅在“铅”和“汞”这两章里,故事不是来源于“生活”。这两篇虚构的故事是作者在1941年与 1942年之间写成后丢失,又在30年之后复得的作品。除了以上的4个例外,在其余的作品中,元素都只是配角,又都是不可或缺的配角。对往日的记忆围绕这些配角展开。同样,作者本人也不是主角。散布在作品中的主角是作者的同学或者同事,顾客或者顾主,亲人或者恋人,战友或者难友。通过他们的言语和行动, “我”一次一次窥探到历史的奥妙,人性的秘密以及生活的谜底。
有太多的惊奇珍藏在列维的文字里。比如两个昔日“无猜”的恋人在“磷”的最后一段相遇,他们都好奇为什么“一个托词、一种暗示、一次犹豫”会将他们送上不应该属于他们的“那两条分叉的小路”;又比如他的犹太“血统”使大学里没有教师敢聘请这位“优等生”做助手。在无数的拒绝之后,列维决定走向他的最后一次失败。在“钾”的中部,他走向了那个人。他想那可能是另一个冷漠的人,另一个虚伪的人或者他的另一个敌人。他说他想要那份实验室的工作。那个人吃惊地看着他。接下来,应该是一段烦琐的询问和冗长的解释。令列维终生难忘的是,接下来的却只有3个“来自福音书”的字。那个人平静地说:“跟我来。”
这层出不穷的惊奇令我相信,《元素周期表》是“下一部”必须被翻译出来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