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疗队援汉日记
在生与死构筑的无奈当中,也有些闪着人性之光的事情。医护人员发现,在有些病房,年轻人会主动照顾老人,病情轻的会照顾病情重的,守望相助。
医疗队总能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暖意。近几日天气转暖,一些队员会选择步行上班。总会有人摇下车窗说,是不是上班?要不要送你过去?进驻汉口医院,医疗队最先做的就是隔离工作。“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零感染回去。”
队伍之中,郭亚兵、李利、史丽莎都是小汤山医护团队成员,曾经奋战在抗击SARS疫情的最前线。“你会觉得有一帮见过世面的人在领着你,信心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责任编辑:何海宁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本文首发于2020年2月6日《南方周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线报道”)
在生与死构筑的无奈当中,也有些闪着人性之光的事情。医护人员发现,在有些病房,年轻人会主动照顾老人,病情轻的会照顾病情重的,守望相助。
医疗队总能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暖意。近几日天气转暖,一些队员会选择步行上班。总会有人摇下车窗说,是不是上班?要不要送你过去?
进驻汉口医院,医疗队最先做的就是隔离工作。“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零感染回去。”
队伍之中,郭亚兵、李利、史丽莎都是小汤山医护团队成员,曾经奋战在抗击SARS疫情的最前线。“你会觉得有一帮见过世面的人在领着你,信心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那名75岁的男性患者右胸突然疼得厉害。
他的血氧浓度从90%左右一下子掉到百分之五六十,按照临床经验判断,可能是气胸。但隔着防护服,无法使用听诊器进行判断,患者命悬一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专家吴健锋找来一台超声机,很快看到“肺点”,情况确为气胸。清楚病情,接下来的穿刺治疗,就顺理成章了。气体被引出,血氧饱和度上升,病人转危为安。
吴健锋是首批广东医疗队队员,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他与其他127名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医护人员自广州出发,前往武汉支援。
他们所在的汉口医院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不远,直线距离三公里,开车只要几分钟,是这次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
在驰援武汉的十余天中,这支医疗队遇到了种种问题:人手不足、病人过多、物资紧缺、流程混乱,尤其受限于硬件设备。ICU必配仪器大多没有,许多治疗手段无法实施,这让队员们一度非常沮丧。
“刚来的时候总觉得好像无用武之地。”吴健锋说,“后来一看,医院有什么条件,我们就把这些条件挖掘好,把它用到极致。”1月31日那天,在汉口医院实现了第一次可视化治疗,这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广东医疗队领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科主任郭亚兵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医疗队的重点任务是收治病人,分类隔离。“我觉得整个过程,从无序慢慢有序,从慌乱、不稳定,慢慢走向稳定与高效,到现在,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抢救病人了。”
最大难关:找氧气
氧供不足,这是广东医疗队面临的最大问题。
供氧有多重要?用医疗队院感督导组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医师刘大钺的话来说,氧气供应得上,病人就会逐渐改善,没有充足的氧气,就会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这原本不算个难关“。病人血氧不好了,可以上高流量。高流量不行,还有无创。无创不行,还有有创,还有ECMO(体外膜肺氧合)这一系列的呼吸支持手段,我们都掌握得非常熟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司向无奈的是,即便他提到的呼吸机集体到位,也没有办法在汉口医院使用。
汉口医院中心供氧不足,氧压不够,本身的硬件设施不足以支持机器的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