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疾控中心是怎么工作的

“如果未来几天,外地返穗人口增加,那发热人员增加的风险肯定会加大。”

责任编辑:周建平 蒯乐昊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最近几天广州的地铁人流量约为单日100万人,发热率为十万分之一点七到三点五。也就是说,每天在地铁内监测到的发热病人在17人到35人之间,情况相对稳定

“如果未来几天,外地返穗人口增加,那发热人员增加的风险肯定会加大。”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全文约2398字,细读大约需要6分钟

疫情监测组:地铁里的发热率为十万分之一点七至三点五

疫情监测组有46名工作人员,他们需要前往全市发热门诊、交通聚集点和公共场所,对当地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保证测温工作的进行;与广州各大学校对接,建立完善学校监测与防控体系;对番禺疗养院进行医学观察,这里目前是湖北来穗人员的集中观察点;对动物交易市场、农贸市场进行调查,开展病毒溯源工作。在掌握监测数据后,对全市疫情进行整体分析和风险评估。

疫情监测组组长景钦隆介绍说:“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布网,把监测网络布全,一旦发现病人进入监测网络,我们马上对接处置。”

疫情监测组在病例家中采样

目前广州市已经实现了地铁、客运站与机场监测的全覆盖。景钦隆曾参与H1N1流感等疫情的抗击工作,他明显感觉到,由于网络的发达和技术的进步,在这次布局监控中各部门间信息跟进与同步非常迅速。

疾控中心开发了电子问卷小程序,监测地点如果发现了发热病人,可扫码填写,监测组由此可实时得知广州市发热人员情况,再由疫情监测组工作人员对接后续发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