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林培源、李浩、金理:我的2019书单·虚构
责任编辑:朱又可
王彬彬篇
《人,或所有的士兵》,邓一光,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小说。与一般正面描述谋略或场面的战争小说不同之处在于,这部小说的关注点在于一向被忽视的战俘。通过庭审法官、战俘郁漱石本人、辩护律师及多方证人的多重视角观察,试图重新拼贴出香港沦陷与光复的历史,战俘的命运,以及在沦陷与光复中国民政府与日本、英国、美国、苏联等之间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史料搜集与文学叙事之间,在虚与实之间,还原被正史忽略的部分真相。在不同的视角中,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在代表国民政府的审判官眼里,或在决定战争形态的大人物眼里,个人只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是可以甚至需要牺牲的。作者想要做的是将那些被宏大的概念忽视的个体,那些被战争变成冰冷数字的个人从黑暗的阴影里打捞出来,使他们重新变成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具有人的温柔、忧郁、绝望与恐惧,也让人们看到在恐惧之下的勇敢与尊严,期望他们能有拒绝战争的权利,不再莫名其妙地因外力的支配而卷入战争,“是”一名士兵。战争给人性和文明带来的伤害,并不会因战争的暂时终止而自然痊愈,它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影响这个世界,如果我们不能够对战争、导致战争的人性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有真正的反思,战争就不会真正消失。
《苔》,周恺,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5月
这部小说的特点,大约就在于不具有明显的新潮特点。作为一部用四川方言写作的小说,它很容易让人想起李劼人《死水微澜》式的大河小说,作者也似乎的确有意再现四川(尤其是乐山)一地自光绪九年(1883年)至辛亥前夕的整体历史,这种整体性的抱负和相当的完成度,在热衷于书写碎片化世界的今天反而是独特的。对于一位90后的写作者来说,对川地的风土习俗、典章仪轨与人情世态的熟悉,也非常难得,不过作者着力之点,尚不在(或至少不止)于此,他更关心的恐怕还是革命。小说的前半部分,以返乡乡绅李普福为线索,叙写王朝晚期相对封闭、独立的四川的内部世界,后半部分则以李普福之子李世景为线索,封闭的地方世界开始与更广大的外部世界、新的名词与思想相遇。与此前同类作品不同的是,这部小说并不急于宣扬也无意于解构某一种观念,而只是以冷静的笔触如实叙写各种各样的人在时代背景中的命运——无论是兵、匪或是革命者,似乎都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作为线索人物,李世景是一个非典型革命者,或者是革命的旁观者与偶然的赞助者,他的加入革命是多种看似并不重要的因素合力所致,革命的成功又在革命者费劲心力、大半牺牲后不期而至。这部小说留下许多谜团,如李普福去了哪里,李世景后来的命运如何,作者并不给出答案,仿佛只是以世界本来的面目予以呈现。
《楞严变》,姚伟,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4月
这部小说可视为一个形式上的文字游戏,通篇以梦与轮回驱动,其核心情节则是龟兹国不断派人向西天求取(盗取)《楞严经》以破除妖梦带来的困扰,和取经核心人物公主与琴师反复轮回的各种前世今生,它融合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学的因子、母题,如取经、盗宝、梦境、轮回等,似乎在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