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那个楼塌的时候, 感觉另一个时代来了”

从长篇小说处女作《少年巴比伦》到《雾行者》,路内的创作生涯过去了十三年。他的心态变化了,会更平和地看待批评意见。他开玩笑说,在广告公司时,如果做一个提案被批评,自己会跟人家同归于尽。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宋宇

1992年后,中国发生众多重要的变化。路内认为最重要的是人口流动,中国社会再也无法倒退回人绑缚在户籍上的状态。在《雾行者》中,他写到源自这个过程的梦想和失落。 (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20年1月16日《南方周末》)

2014年上半年,一个朋友跟路内讲起做卧底记者的故事。当时二代身份证已经采用,卡里有磁芯,没法造假。朋友就告诉他,怎样冒用身份调查一起食品安全事件。这样的情节在2014年依然成立,但往后进火车站需要刷脸了。他意识到,那些经历已经成为上个时代的故事,要赶紧写出来。

路内开始写新长篇小说《雾行者》。小说在他2011年写完《云中人》后就有了雏形,几经拖延,再拿起笔已经是三年后。《雾行者》叙述1998年到2008年十年间的故事,以不同年份组成五个章节,分为三条线索:打工者周劭、文学青年端木云和他们1990年代末在开发区结识的帮派兄弟。

《雾行者》版面字数47万字,是路内篇幅最长的小说。他起初没想过会写这么长,《云中人》不过18万字。那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写一个和《云中人》同样脉络的故事,字数相当。

日常生活诸多变动,在写《雾行者》的五年中投下了影响。2017年,路内的父亲去世,另外两位作家好友的父亲也在那一年去世。小说写到后面,描述主人公周劭和父亲的关系时,一瞬间他觉得自己代入了。那一刻他很伤感,但只能停留在那里,因为已经于事无补。

《雾行者》的总体基调就是伤感,书名原意为“在雾中远去的人”。书里也有零星的滑稽段落,整体上类似他此前的许多作品。“我可能就是想写这么一个伤感的东西,也挺好。有时候看看过去,也许只有伤感是一种恰当的情绪。”路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然而伤感未必就是它本身。比如第五章,女孩讲了一个失恋表哥的故事。他赌气登上远洋货轮工作,去遥远的赤道,试图忘记心爱的人。天天看云卷云飞、日出日落,他终于明白伤感就是愤怒,梦就是自己。“我不想那么明白地把这话讲出来,但是它仍然呈现在小说里,还是忍不住讲。这样一种伤感,其实混杂了很多情绪。可能我们在现实中也是如此。”路内说。

2020年1月,《雾行者》由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联合出版。路内在上海家中接受了南方周末专访,他谈起记忆中的1990年代末、世纪之交及文本内外的2008年。

他们要永远在陌生的地方

中国中产阶层形成,影响到1990年代末的文学生产。在全社会财富高速积累的情况下,负责推介作家的文学期刊却发不出工资了。路内当时还是普通文学青年,听到了很多抱怨。 (资料图/图)

2017年,《雾行者》的创作陷于停滞,有人要拍《十七岁的轻骑兵》(注:路内的短篇小说集),希望路内帮忙写剧本。因为父亲去世,他想散散心,就与剧组去西南勘景。他好奇,那里是不是原来的样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贰东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