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陈昌凤:未来十年,记者可能是这样工作的

“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新闻是不是局限了我们的信息范围,制造了信息茧房?

责任编辑:汪韬

“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新闻是不是局限了我们的信息范围,制造了信息茧房?

媒体记者正准备采访(资料图)。 (新华社/法新/图)

新媒体时代,传播主题和平台都发生了巨大转变,给记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机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陈昌凤以十年后记者的日常故事展开,在2019年12月13日的南方周末年度盛典之“Green+绿色创变者大会”上,为记者如何应对新技术挑战进行剖析、给出建议。南方周末记者根据现场演讲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一周的调查性报道,一天就可以完成

十年后,一位环境记者的工作状态可能这样的:

早上8点,记者乘坐无人驾驶车前往办公室的路上,传感器发回了空气污染的警告,接着派出两架无人机到现场采样。半小时以后,算法通过社交媒体的信息分析告诉记者,今天的热点话题是空气质量和儿童呼吸困难。

9点钟到办公室,记者用人机对话调出了历史空气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