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湖大学是第一座靠社会各界捐赠而创办的大学。
责任编辑:邢人俨
(本文首发于2020年1月2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十年·未忘”之“新闻续集”)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湖大学是第一座靠社会各界捐赠而创办的大学。截至2019年底,共有44位创始捐赠人和超过1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为这所大学捐赠,包括学生、工程师、医生、普通工人、公务员、艺术家、教师、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华人华侨等社会各个群体。
一年多以来,西湖教育基金会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同一个人的捐赠。有时是1元,有时是2元,有时在凌晨5点,有时在晚上11点。2018年10月7日至2019年12月25日期间,这位来自广东的匿名人士,总共捐了762元。
施一公很爱讲捐赠者的故事。作为西湖大学的校长和创办人之一,他遇到过不少大额捐赠,但更多的,是像这位广东匿名人士一样的涓涓细流。不知道名字,不知道对方身处何方,但施一公却记住了他们的故事:“我能深深感受到他们每一位的心声和期盼……西湖大学是靠社会力量举办的,这是我们和许许多多其他大学最不相同的地方!”
依靠社会捐赠创办的大学,曾经也在中国出现过。解放前的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都是通过捐赠创建的高等学府。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湖大学是第一座靠社会各界捐赠而创办的大学。
这个想法源于2011年欧美同学会上的一次餐叙。那时,施一公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那次餐叙在座的都是在欧美有多年求学、科研经历的专家,包括甘中学、陈十一、潘建伟、张辉、李东升、张丹。言谈之间,他们谈论起中国科技界一些现象和教育界可以改进的地方。当晚的谈话相当激烈,主持晚餐的欧美同学会会长韩启德反问在座的人:你们都是在中国出生、中国长大,深谙中国文化,知道中国教育的长处和短板,同时在海外少则生活了十几年,大多在海外著名大学做过教授,知道国外教育的优势和缺点,为什么不能够取其所长也发挥我们的所长,共同在中国创办一所小型大学?韩启德话音未落,施一公就“激动得不行,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施一公于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2003年成为普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