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谢幕时没鞠躬 目前只有一次

在62岁的杨立新看来,演员这个职业,“既要有文学基础,又要有表演技术,还要知道人情世故。”说白了也就是,“嗨,我这辈子就干了这么一档子事儿。”

杨立新在话剧《戏台》中。

话剧《戏台》中,杨立新饰演送包子的伙计“大嗓儿”,其中还有不少跟陈佩斯的对手戏。

杨立新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曾获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北京市第一届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等奖项。主要话剧作品有《雷雨》《茶馆》《天下第一楼》《小井胡同》等,影视作品有《半边楼》《我爱我家》《甲方乙方》《好大一个家》《第一书记》《唐山大地震》等。

话剧《戏台》尾声,睡饱了的正牌“楚霸王”披挂亮相。他没听见大帅的“改戏指令”,唱的是《霸王别姬》原本的戏码。陈佩斯饰演的“侯班主”坐在后台,已知大祸临头,可却如梦醒一般地,为名角儿高声叫好,幽叹道:“不改,就对啦!老祖宗留下的玩意儿,真地道哇……”只见头顶一束追光,把他和周遭的一切隔开,仿若洞穿时空。

2019年12月底,《戏台》巡演至广东佛山,陈佩斯向观众和媒体透露,如此结尾,并非编剧毓钺一开始的设想,而是剧组根据主演之一的杨立新的建议所做的改动。杨立新则解释:“你会经常在很多戏剧作品当中,发现一两段作者的话,被写给了某一个人(角色)。”在一次合成时,他听到了这段台词的“余音”,直觉故事可以结束于此。

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刻,台上“侯班主”的肺腑之言,也正是杨立新一贯的姿态。

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中,他是《我爱我家》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老好人“贾志国”,是承包了《甲方乙方》泪点的“技术员丈夫”,是青年演员杨玏笔下和善又开明的父亲……是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可他同时也棱角分明,若事关专业,更不相让。

2014年夏,北京人艺上演《雷雨》学生公益场时,遭遇了全场多次“爆笑”。之后,参演此剧的杨立新连发5条微博,表示极度惊诧和失望。复盘时,有人提出“经典也需要调整”,而杨立新反诘:“一听到‘传统’,好多人就一定要‘反’。为什么啊?”

时隔5年,杨立新再次与南都记者谈及此事,神色犹凝重。他说:“很多事情就是那样——你自己拿自己不当人,你就不是人。所以那天谢幕时,我没有向观众鞠躬。是我舞台生活当中唯一的一次。”

从戏园到剧院 几代人认可的“秦二爷”

在《戏台》中,杨立新演送包子的伙计“大嗓儿”。他时常听蹭戏,结果好梦成真,阴差阳错地被众人拱上了台,体验了一把成角儿的快感。“大嗓儿”公认难演,要完成多个京剧唱段,根据剧本设定还得拐出“唐山落子”(评剧)味儿,并且都是真唱。

对杨立新而言,这些要求恰巧“不难”。他生于1957年,长在北京南城,家住的大马神庙(今培英胡同)附近集中了好多戏曲院团和剧场,杨立新从小跟着母亲出入戏园和剧场,耳濡目染,他把《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学得滚瓜烂熟,从头到尾、各个行当都能唱。

1975年,17岁的杨立新“为了不再吃家里的饭”(儿子杨玏语),开始考虑找份工作。他陪同学到曲剧团面试,顺便给考官唱了几句样板戏,进了复试。最终,还处在变声期的杨立新没被挑中,却得到一张字条——推荐他去考“北京话剧团”,即始建于1952年、首任院长为曹禺的北京人艺。

“我拿着条子就去啦。”杨立新回忆,“朗诵了……就那么几句。很简单地就进了。”他被北京人艺编入学员班,不久,“话剧的春天”循序渐至。

如今回看,杨立新认为学员班训练倒不算复杂,更可贵的是早早上台、与前辈一起演出。“年轻人多看很重要。学院里再好的学生,也不如院团里最差的演员。”转正前一年,1976年,杨立新第一次有机会演一个角色,是革命题材话剧《万水千山》里的“敌副官”。饰演他的“长官”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时年46岁,在人艺的演员梯队中尚属“中生代”,比他更资深的还有一批,比如从延安走出的蓝天野、刁光覃,前天津民营剧团演员张瞳等。杨立新天天在台上或侧幕条后看他们演,“比什么学习都好。”

到1980年,北京人艺复排曹禺经典话剧《日出》,导演刁光覃指名23岁的杨立新出演主角“方达生”,与前辈女演员严敏求搭戏。接下来又参与了多部新剧,如《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哗变》;31岁时,已颇为出名,获评国家二级演员。

转眼之间,北京人艺走过一甲子,杨立新也在这个位于王府井大街的院子里度过半生。一部《天下第一楼》,他从走过场的“余老板”演到大少爷“唐茂昌”,再到主角“卢孟实”;《茶馆》中,他是几代观众认可的“秦二爷”,后来担纲复排艺术指导(执行),直至2017年在人艺退休,把接力棒传给下一代。

他说:“北京人艺给了我一辈子。能在这么一个地方工作到退休,真是幸运。”

从正剧到喜剧 曾跟陈佩斯“抢”角色

杨立新因正剧成名,因喜剧而真正家喻户晓。

80后90后看到杨立新,多半会想起“贾志国”,他在《我爱我家》中饰演的角色,一个老实古板的77届大学生,在单位不太得志,在家是长子可毫无地位。在他的诠释下,“志国”虽老实却不傻;不太“有戏”,却让人觉得鲜活和亲切。

对杨立新而言,这次“跨界”其实发生得特别自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蓬勃发展的电视剧行业亟须表演力量,而专业的话剧演员们为了补贴家用,也愿意“炒更”。在80年代,杨立新会抽空录制广播剧(这也是他从事配音的缘起,后来曾在电影《霸王别姬》中,为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配音);到1990年代初,他接拍了第一部电视剧《半边楼》,饰演男主角“呼延东”。之后,《我爱我家》导演英达也找上门来。

当时,《我爱我家》第一次把“情景喜剧”带到中国大陆。接到邀约时,杨立新怕自己没经验,但英达认为他在《哗变》中演绎的“伯德”很有幽默感,希望他先看剧本再决定。那是1992年,杨立新晚上捧着剧本在床上看,笑得整张床都在抖,为了不影响爱人,不得已躲进厕所继续看。次年春天,《我爱我家》开拍,杨立新架上一副过大的黑框眼镜,和文兴宇、宋丹丹、梁天、关凌等人对北京一个普通家庭的刻画,有意无意间融为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好喜剧不易得,所以当2013年读到《戏台》剧本时,杨立新为了争取“大嗓儿”这个角色,不惜跟导演陈佩斯一番唇枪舌剑。陈佩斯回忆,那一年,两人刚合作了电视剧《好大一个家》,彼此很欣赏,正好他又得了新的话剧剧本,就想请杨立新帮忙把关。没想到,后者一点儿不客气,直接捋走了他原本想演的“大嗓儿”,还坚称陈佩斯不会唱戏、驾驭不了,“现学现练是不行的……”

后来陈佩斯被说服了。在《戏台》剧组,本身能唱京剧和评剧、也认识不少戏曲演员的杨立新,很了解京剧艺人的反应和情态,除了自己能演,他还能给其他演员讲戏,手把手抠细节。所谓“不会演戏的演戏,会演戏的演人”,他头脑中储备的种种氛围、人物的原型和背景知识,为这部喜剧增添了更多写实的笔触。

2015年7月,《戏台》在京首演,曾创下单日售票纪录;2016年,杨立新凭借该剧获得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大赏“年度最佳男演员”。至今,《戏台》已在海内外演出200余场,票房、口碑双丰收,但仍在即演即修缮。

陈佩斯告诉南都记者,就在2019年12月的巡演中,他还接受了杨立新的提示,把一连串动作由“顺撇”改成全反,增强喜剧效果。而杨立新打趣,遇到观念不同的时候,导演不听,也只能不强求了,“和而不同,并存吧”。

在62岁的杨立新看来,演员这个职业,“既要有文学基础,又要有表演技术,还要知道人情世故。”说白了也就是,“嗨,我这辈子就干了这么一档子事儿。”

(来源:南方都市报)

网络编辑:解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