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教育焦虑背后的畸形亲子关系
在做家教的第八年,她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归纳成九个为教育所困的亲子故事
责任编辑:周建平
17岁那年,吴晓乐开始做家教,见证了无数个隐藏在孩子身后,为孩子规划人生路径、操纵孩子思想、以同一的成功范式规训孩子的家庭。在做家教的第八年,她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归纳成九个为教育所困的亲子故事
“我们服膺于一套教育方法,往往是因为这套方法教出了一个‘成功’的小孩。坦白说,这样的想法其实很空洞,把小孩好的、坏的打包成一团,再归因于‘父母的管教’,不仅忽略了其个人特质,也忘了把他所处的环境纳入考量。一样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个世俗眼中的成功模范,也可能将一个小孩的天赋摧残殆尽,只是后者的情形没人关心,我们不喜欢失败的例子,只想倾听教育神话。”
说这话的,是台湾作家吴晓乐的大学友人。这位友人从小成绩优秀,18岁进入台湾大学热门科系,并在知名比赛中取得亮眼成绩,之后又顺利获得多个国外名牌大学的入学许可,其求学过程曾被台湾多家媒体报道。
但她私下对吴晓乐说,如果有父母将对她的报道放在孩子面前,对年幼的他们说,“小姐姐的学习方法值得参考,你要向她学习哦!”她一定请求家长不要这样做。
吴晓乐理解这份苦衷。外界通常只关注教育成果,市面上谈论的是对优异成绩的歆羡和推崇,而优异成绩似乎等于父母培养孩子的艰辛付出:让孩子住舒适的房间,吃营养均衡的早餐,读排名靠前的学校,上最贵的补习班或请知名家教……每个家庭里的亲子关系则无人探讨。
17岁那年,因父辈朋友的嘱托,吴晓乐开始做家教。本是为了改善生活的兼职,渐渐成为她的兴趣所在,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她全身心投入到家教行业中,共给至少五十个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功课辅导,也见证了无数个隐藏在孩子身后,为孩子规划人生路径、操纵孩子思想、以同一的成功范式规训孩子的家庭。在做家教的第八年,她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归纳成九个为教育所困的亲子故事,书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面世。
包括吴晓乐友人的讲述在内,这恐怕是九个狼狈不堪的故事,故事里的家长形象各异,却都将孩子当作投射自己欲望的画布,肆意往上面涂抹各种颜料,实现自己的想象和创作,结果却往往面目全非。
“眼镜仔”家境优渥,做了全职太太的母亲将他的生活照顾得妥帖得当,只是“眼镜仔”成绩一不如意,她便对孩子施加暴力,且怂恿家教一起打骂孩子,造成眼镜仔对学习、考试的畏惧和恐慌;若娃的母亲监视女儿所有与外界接触的活动,为了更好地控制她,还为孩子加上多动症的“罪名”,若娃便将自己视为多动症儿童,时刻陪在母亲身边,放弃读书;纪小弟的母亲打着“对孩子的一切负责”的旗号规划孩子的学习目标和节奏,并拿他与姐姐作比较,换来纪小弟以偷懒应付学习的策略;汉伟的母亲将他视为家庭最重要的资产,在过度保护的情绪下,她不惜将孩子成绩受挫的责任归咎于校方,几次大闹学校,对老师恶语相向,导致汉伟被孤立,自暴自弃 ……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会恶化到如此地步?”书里亦有五年前吴晓乐25岁时的困扰。家教老师的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