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教育焦虑背后的畸形亲子关系

在做家教的第八年,她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归纳成九个为教育所困的亲子故事

责任编辑:周建平

17岁那年,吴晓乐开始做家教,见证了无数个隐藏在孩子身后,为孩子规划人生路径、操纵孩子思想、以同一的成功范式规训孩子的家庭。在做家教的第八年,她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归纳成九个为教育所困的亲子故事

插画 / 选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绘制:逗哥

“我们服膺于一套教育方法,往往是因为这套方法教出了一个‘成功’的小孩。坦白说,这样的想法其实很空洞,把小孩好的、坏的打包成一团,再归因于‘父母的管教’,不仅忽略了其个人特质,也忘了把他所处的环境纳入考量。一样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个世俗眼中的成功模范,也可能将一个小孩的天赋摧残殆尽,只是后者的情形没人关心,我们不喜欢失败的例子,只想倾听教育神话。”

说这话的,是台湾作家吴晓乐的大学友人。这位友人从小成绩优秀,18岁进入台湾大学热门科系,并在知名比赛中取得亮眼成绩,之后又顺利获得多个国外名牌大学的入学许可,其求学过程曾被台湾多家媒体报道。

但她私下对吴晓乐说,如果有父母将对她的报道放在孩子面前,对年幼的他们说,“小姐姐的学习方法值得参考,你要向她学习哦!”她一定请求家长不要这样做。

吴晓乐理解这份苦衷。外界通常只关注教育成果,市面上谈论的是对优异成绩的歆羡和推崇,而优异成绩似乎等于父母培养孩子的艰辛付出:让孩子住舒适的房间,吃营养均衡的早餐,读排名靠前的学校,上最贵的补习班或请知名家教……每个家庭里的亲子关系则无人探讨。

17岁那年,因父辈朋友的嘱托,吴晓乐开始做家教。本是为了改善生活的兼职,渐渐成为她的兴趣所在,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她全身心投入到家教行业中,共给至少五十个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功课辅导,也见证了无数个隐藏在孩子身后,为孩子规划人生路径、操纵孩子思想、以同一的成功范式规训孩子的家庭。在做家教的第八年,她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归纳成九个为教育所困的亲子故事,书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面世。

包括吴晓乐友人的讲述在内,这恐怕是九个狼狈不堪的故事,故事里的家长形象各异,却都将孩子当作投射自己欲望的画布,肆意往上面涂抹各种颜料,实现自己的想象和创作,结果却往往面目全非。

“眼镜仔”家境优渥,做了全职太太的母亲将他的生活照顾得妥帖得当,只是“眼镜仔”成绩一不如意,她便对孩子施加暴力,且怂恿家教一起打骂孩子,造成眼镜仔对学习、考试的畏惧和恐慌;若娃的母亲监视女儿所有与外界接触的活动,为了更好地控制她,还为孩子加上多动症的“罪名”,若娃便将自己视为多动症儿童,时刻陪在母亲身边,放弃读书;纪小弟的母亲打着“对孩子的一切负责”的旗号规划孩子的学习目标和节奏,并拿他与姐姐作比较,换来纪小弟以偷懒应付学习的策略;汉伟的母亲将他视为家庭最重要的资产,在过度保护的情绪下,她不惜将孩子成绩受挫的责任归咎于校方,几次大闹学校,对老师恶语相向,导致汉伟被孤立,自暴自弃 ……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会恶化到如此地步?”书里亦有五年前吴晓乐25岁时的困扰。家教老师的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2)


唐朝的烟尘
回复

唐朝的烟尘

2019-12-25

整再多高大上的理论,都不如回归常识教育,先掌握基本的常识,什么是常识?常识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一切基于敬畏自然。背了一脑壳知识,结果忘了如何活下去,啃老,堕落,不辨是非,然后就病了,甚至自杀。这样的教育有何意义。

Y L
回复

Y L

2019-12-24

忽然觉得自己老了,也加入了教育焦虑的队伍了,也能理解为人父母的不易了。作为一名90后父母,不知道自己的这些观点是不是落伍了,是不是太保守了。可是,哪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路径可循呢。每个家庭,每名父母,每个孩子都是不一祥的。我只能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借鉴其他的成功案例,这么做吧: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成长条件,给他尽可能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尽量正面引导影响,尽力助他成人成才。

Y L
回复

Y L

2019-12-24

作为一名90后,成长阶段也是一直在父母的期盼和压力中长大的,他们都是打工者,忙于生计,没有较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足够的陪伴时间,也没有良好的沟通方式,但是他们尽最大能力为我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和平台。尽管我也有过叛逆,但从没有埋怨过他们的严厉,相反,多亏他们的鞭策,让我能在社会立足,过得也还算体面。如今,身为人母,常常思考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业方面、品德方面等等,才发现这真的是个难题。品德方面还好,可以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处处引导。但是学习方面,真不是我能左右的,真的是要靠他自己想学、会学,否则我再叮嘱再辅导也是无用。大家都说,不能太看重成绩,或者读书不是唯一出路。可是,除了成绩,拿什么检验学习成果呢。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成功,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轻松更可靠呢。我也知道学习习惯比分数更重要,但是,学习习惯好的有几个成绩糟糕的呢。

谭小玲
回复

谭小玲

2019-12-21

母亲的人品决定孩子的品质。成年人身上的事故、势利眼、虚伪都投射在跟孩子的互动当中,小孩长得很像妈妈,个别长大后或许能打破桎梏,但凤毛麟角。

zhaolong1225
回复

zhaolong1225

2019-12-14

看来台湾的后工业化社会里有更加严重的教育焦虑。孩子们已经开始说因为读书累而不去读书了,至少在大陆地区再累还是要读的。更加严重的是大量台湾的人才被美国、中国大陆、新加坡等地的高科技公司吸引走了。即便洗衣机清洗工能拿近两万,但是人才还是愿意来大陆做个那差不多薪资的码农。

138****7249
回复

138****7249

2019-12-13

牛顿的观念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相通

上善若水
回复

上善若水

2019-12-13

其实不能说父母的观念是错的,并且他们所期待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我作为一个孩子,真的觉得和父母的沟通很重要!这可能也是,我与父母都能互相理解的原因吧。

180****7483
回复

180****7483

2019-12-12

最辛苦付出的是妈妈,最影响孩子成长的也是妈妈。爱,不能包办。更不能以爱的名义,剥夺别人选择的权利。

周雪霞
回复

周雪霞

2019-12-11

我是一个母亲,也是一个身处这样一个充满压力的社会的个体。我有许多的不易,工作的、婚姻的、父母的。我在尽最大的努力不要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加给孩子,但是有时被周围环境裹挟着也不由自主地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压力。我很后悔。但是我也是人,我也在学着长大,我还没有那么大的心里承受能力去对抗周围的大环境。所以请理解母亲这样一个角色。作者与孩子的观点无可厚非,他们也非常的不容易。所以,父母与孩子最缺少的是沟通,如果大家都能够互相理解,也许一切都会变得好很多

<。)#)))≦羽
回复

<。)#)))≦羽

2019-12-10

说的真好!

王登超

2019-12-10

现在的教育现状是社会层面上个性弱于共性、精神弱于物质的一个缩影。何谓“成功”?它不应该是父母来定义,而是由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孩子自己来定义,父母的责任是在不危害社会的大框架下教育孩子何谓独立。 龙应台写过,大致意思是我们一直教育孩子如何快速冲过终点线如何领先别人超越别人,却很少教育孩子如果摔倒了如何处理伤口,如果没得第一也不是世界末日。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你把鱼和鸟放在一起比赛,鸟比鱼飞得快,鱼肯定会输。可是谁知道未来的战场在哪里,如果在海洋呢?”战场在天空还是海洋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孩子要做鱼做鸟我们真的有权利真的应该去管控吗?鱼一定要和鸟比飞翔吗?

王登超
回复

王登超

2019-12-10

现在的教育现状是社会层面上个性弱于共性、精神弱于物质的一个缩影。何谓“成功”?它不应该是父母来定义,而是由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孩子自己来定义,父母的责任是在不危害社会的大框架下教育孩子何谓独立。 龙应台写过,大致意思是我们一直教育孩子如何快速冲过终点线如何领先别人超越别人,却很少教育孩子如果摔倒了如何处理伤口,如果没得第一也不是世界末日。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你把鱼和鸟放在一起比赛,鸟比鱼飞得快,鱼肯定会输。可是谁知道未来的战场在哪里,如果在海洋呢?”战场在天空还是海洋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孩子要做鱼做鸟我们真的有权利真的应该去管控吗?鱼一定要和鸟比飞翔吗?

刘宇___刘丰铭
回复

刘宇___刘丰铭

2019-12-10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