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争议】色,还是戒?
电影《色,戒》上映,争议也如影随形,不断升温。从单纯地讨论该不该删节,不断发酵,以至于有人对电影的历史观也提出了质疑。有门户网站的博客评议竟然在短短数日之内达到150万篇。那么双方究竟在争些什么?
电影在艺术上成功吗?
正方
电影里,邝裕民和王佳芝的爱情,被凸显了出来,原著里那说不出滋味的隐秘之爱,被王力宏表达出来。汤唯演的王佳芝,有着清朗的神气。梁朝伟的戏真好。易先生,一个原著里没人爱的老江湖,被他演绎得有理有据,成了一个“人”。这是李安的好处。给坏人一个所以然的理由——可怜可悲可叹可恨可爱可惜之处。
反方
真没想到,这样的一部豪华垃圾片,竟被炒得这么厉害,为什么不管一管?观众在影院里看完后,叫喊着要退票,拍打座位表示愤怒!
我是在美国看这部电影的,冷冷清清,只有华人去捧场。我个人认为,一点都不好看,故事内容普通,无特别之处,所谓的12分钟高难度动作一点都不难,没看头!
李安靠拍这些阴暗、色情电影出名,一点积极向上都没有。李安能不能拍点健康的片子,如果人人都爱李安,这世界离毁灭就不远了。
电影是否忠实于原著?
正方
整体来说,电影还是比较忠实于原著,只是增加了李安式的处理,使影片更加细腻。小说《色,戒》不好懂,但电影《色,戒》却让人懂得透彻。看完电影后,再回过头来看小说,就懂得李安懂得张爱玲懂得却没说清楚讲明白的那个部分。李安拍出了张爱玲没有写出来的《色,戒》——那不干不净不彻底的情欲纠缠。
反方
李安保留了原著的情节结构,又与张爱玲的《色,戒》有显著不同。张爱玲的《色,戒》依然冷酷,小说结尾处,他处决她后心里颇为得意。李安的《色,戒》里却带了几分“温情”。电影结尾处,他处决她后,他坐在王佳芝的床边,神情恍惚,心中很是不舍。他和她在一起时,他能够暂时地摆脱他原本冷酷的刽子手的本来面目。
该不该剪那几分钟?
正方
性、战争、暴力,对于成年人,本来不是问题;对于未成年人,就是应该避免的。当然,这也不是中国特色的结果,而是世界各国的通例。因此,在没有电影分级制的内地,倒是全按未成年人比全按成年人看待,更为妥当——这,就是《色,戒》被剪的理由,也是中国人的尴尬。
关于色情镜头的剪切,我一点也不觉得有太多遗憾,因为李安想借此表达的是一种爱的转变,而不是靠色情镜头来吸引眼球。
反方
在外面叫《色,戒》在中国只能叫“戒色”。两场情欲戏被剪得稀巴烂,引得观众笑场十次。强烈地不满!
我觉得有关部门有一些错误判断导致中国人不得不忍受残本。第一个错误判断是,中国的成年人比较像青少年,容易学坏,所以只能给中国的成人以青少年待遇。第二个错误判断是,中国的成年人没有国外成年人那样的需求。第三个错误判断是,中国的成年人欣赏水平比较低,只能理解最一般的性方式。
该不该禁掉此片?
正方
《色,戒》中的床戏和性感裸露的镜头符合广电总局“格调低级庸俗”、“涉性庸俗下流”的标准。此前曾有人说《色,戒》玷污了烈士形象,时下恶搞成风,许多人不希望将这样的恶搞再延续下去。万一一些少年儿童“不幸”看了这部影片,难免会作出出格的事情。《色,戒》在美国都列为限制片,中国更有理拒之门外!这部影片应该禁演!
反方
我从这一剪中看到的等级是这样的:一等人,可以自由地直接看完整版。二等人,可以到香港去看完整版。三等人,利用网络用BT下载或买盗版光碟看完整版。四等人,今生今世永远看不到完整版。中国成年人因此处于未成年化地位,其害处是非常明显的——中国人因此而永远处于权利缺失状态。
有没有美化汉奸?
正方
《色,戒》其实是在通过那个战火纷飞的三个人,讲述李安眼中的中国历史,他在试图厘清历史观。
我不相信李安不明白个人情欲和民族大义之间的利害关系,我觉得人性的丑恶和弱点才是本片的看点。当王的女同党为了不让王和邝裕民的感情发展下去,设计让王失去了第一次,而且还让她完成色诱的任务——这就是人性的丑恶,王的女同党为了私利却顶着民族大义的帽子出卖了王。不要跟我说这是为了集体利益。这就是泯灭人性,这就是人性的丑恶。
反方
一瞬间,爱情战胜了爱国!这就是《色,戒》!一部价值取向有严重问题的影片。垃圾剧,丢中国人脸。可以说是汉奸阴魂不散。
肉体横陈是有目的的。《色,戒》用色欲的诱饵,引诱中国观众去参加了一个颠覆汉奸反面形象的仪式。为了给汉奸整容,影片基本隐去了他卖国的凶残与血污。可以想象,如果先辈们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被污蔑而非价值化,如果我们的民族精神被蚕食,如果我们在肉体横陈的艺术中醉生梦死,对中国来说,就是新的蔑视和奴役。
【点评者说】整个争议仍未尘埃落定,倒是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无论怎么争,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歧论总是正常的,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他拍他的我看我的,看的人出生在哪个年代看《色,戒》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何必去争吵?封建的、开放的,什么人都有啊。看不惯的都说是垃圾,看得好的都说经典。这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