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周】(本周主持:刘洪波)
政治改革不是“应当”而是“必须”
中共十七大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布局
11月11日 新华网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将如何深化?新华社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等权威专家。
因发表《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而格外为海内外关注的俞可平说:“政治体制改革不是一件‘应当’的事,而是一件‘必须’做的事。”俞可平认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将与经济发展一样,遵循增量改革或增量民主的道路,不可能发生整体的突变性改革,但是某些领域将不时会有一些突破性的发展。
他认为,中共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政治体制改革时不仅重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且直接将这一部分的标题定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且继中共十六大将党内民主视为“党的生命”之后,将人民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重视和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俞可平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发展民主的现实道路,人民民主是最终目标,党内民主是推进人民民主的途径和条件。在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方面,中共十七大报告作出了很多新的部署,让人充满期待。
【点评者说】新华社连续发出十七大报告解读的文章,以助“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这是其中一篇。官方通讯社、权威学者,谈论政治体制改革话题,如果人们对解读的内容产生了 “传达高层意图”的联想,也许正是播发文章的方面所希望的。解读释放的信息是,要看到报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这一部分常见的文字后面所包含的信息还很多,应该“领会精神实质”,穿过文字的表面去观察后面的丰富内容。“不可能发生整体的突变性改革,但是某些领域将不时会有一些突破性的发展”,这是最实质性的一个信息。而更注意 “不可能发生整体的突变性改革”,还是更注意“某些领域将不时会有一些突破性发展”,将产生不同的感受。
超市踩踏:生活的危险偏爱穷人
请兑现民生的支票
11月12日 南方都市报作者:和菜头
重庆沙坪坝区家乐福超市,由于市民抢购特价食用油发生踩踏事故,造成3人死亡31人受伤。市民争抢的食用油原价每桶51.4元,促销价是39.9元。几乎与此同时,杭州某报免费派发油量杯,价值一元一个。按照原定计划,准备赠送300个。但是凌晨四点起就有人来排队,最后领杯子的人达到了上千,发生哄抢。为了十元钱的价差,为了一元钱的免费,有那么多人去争抢,这说明有人已经达到了非常困苦的程度。通货膨胀对于低收入阶层和退休的老年人是致命的。这群人并非是在单纯地抢廉价商品,他们是在兑现支票。政府承诺平抑房价,改善民生,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当他们感觉到生计艰难的时候,他们要求兑换这张支票。当他们以这种形式进入公众的视野范围,就是一种警告。如果有一个阶层不能存活,那么所有阶层都不可能单独存活,历史已经一再证明过这个道理。
让人伤感和同情的同时,这种现象也代表了一种无声的呼吁:请兑现支票。民众不应该在减价窗口用挤压哄抢的方式来分享经济发展的利益,更不应该成为他们认定的惟一方式。
【点评者说】人们仍然惯于从商家道德和市民旨趣上去评价打折抢购的事件,而易于疏忽市民为哪怕很小的利益而争相前趋所反映出的生活现实,从而不自知地陷入谴责商家、讥笑穷人的套路。重庆踩踏事件再次表明,生活的危险偏爱穷人。一个有条件不把10元钱放在眼里的人,不可能到达踩踏的现场,因此他是安全的。这就是这篇评论的基点,从此出发,问题到达的层面就是政府将怎样兑现共享发展成果的承诺。这确是踩踏事件提出的实质性问题。
荒谬律条背后是对权利的漠视
11月9日 南方都市报作者:陈才
英国一电视台日前将英国许多荒谬法律列成清单,然后让公众进行选择,从而评选出了英国十大最荒谬法律。“在英国议会大厦内死亡违法”被评为英国最荒谬法律。该台还评选出了“世界十大最荒谬法律”。
由此笔者想到国内。 笔者在脑海里随便就拧出几条来:制定于28年前的《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就明文规定“死亡者家庭生活确有困难的,由铁路部门酌情给予80至150元火葬费或埋葬费;还可酌情给予一次性救济费100至150元。”直到今年7月才被废止。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住3天以上就应该申报暂住户口。照此,每年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都违规了,他们没有一个人办了暂住证。可以想象,如果我们也评选“最荒谬法律”,那肯定是“热闹非凡”,可惜我们不评。英国人评选最荒谬法律的理念是值得借鉴的,至少它让我们认识到,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荒谬的、被称为法律的东西。
【点评者说】由英国媒体评选十大最荒谬法律,生出“假如我们也评”的联想,不算出奇之想。我们并不熟悉英国法律的历史和文化,然而,在谈及中国法律的一些荒谬规定时,显示了对生命和权利的尊重,也揭示了荒谬法律条文哪怕在废止之后仍然可能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而且注意到了中国还有荒谬而具有高度效力的政策、文件在产生。
专家为何不报那百分之七十的忧
好一个“30%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
11月12日 国际在线作者:许斌
在11月10日举行的2007中国(海西)蓝筹地产年会暨房地产海西战略高峰论坛上,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先生公布说:20年前,我国只有不超过3‰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10年前,大概有3%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现在,全国大概有30%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这个数字虽然不是大多数,但是中国城镇居民买得起房的人所占比重在20年里增长了100倍,而且这个比重还在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信心所在。”
不能不怀疑,陈淮先生在揣着明白当糊涂。在20年以前,还是计划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住房至少在名义上是所有劳动者都可能享受到的基本福利。住房福利化时代商品房与居民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与住房全面商品化时代商品房价格与居民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能简单直接地放在一起类比吗?
仅据陈淮先生的数据,大家就已经能知道,至少有大约70%的城镇居民买不起房呵!问题如此严峻,陈淮先生却已经忙着强调有大约30%的城镇居民能买得起房的巨大现实意义了,委实令人匪夷所思。
【点评者说】一篇读来爽快的评论,直穿靶心!许斌已问了,必须买房住的时代里的30%,与无须买房住的时代的3‰或者3%何以比较。许斌还应该问一句,在一个已经需要100%的城镇居民买房子住的时代,只有30%的城镇户籍居民买得起房,陈淮主任研究了怎样使70%户籍城镇居民乃至占更高比例的居在城镇的公民“有其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