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资本开始醒来重庆土地试验:从农地入股到农村土地交易所

目前,中国农民最大的资产和最后的保障就是土地,但现行制度下,这部分资产成为沉睡的资本。

责任编辑:余力

目前,中国农民最大的资产和最后的保障就是土地,但现行制度下,这部分资产成为沉睡的资本。重庆正在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其关键是把城市的资源和要素向农村引进,如何引进,关键在于土地。从农地入股的尝试,到提出设立全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可以看到,改革的轮廓正日渐清晰

7月底,媒体披露,重庆向国务院申请设立全国首个农村土地交易所。去年,重庆因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公司而成为注意力焦点,一年之后,它的这一申请再次凝聚了目光。

与此同时,以土地入股成立公司被正式叫停,而改以入股合作社的形式。

这两个看似并不直接相关的事件意味着什么?以怎样的内在逻辑发生?在它们之下,普遍的现实是什么?8月,本报记者赶赴重庆,以求解答。

入股种地
再有十天左右,刘永生的4亩水稻就要收割了。“不管收成好坏,今年每亩地都能有900斤的保底收入了。”这个涪陵区大顺乡清风村的农民语气中带着欣慰,今年春耕前,他就与“农大夫有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签了协议,成为合作社的一名股东。

地还是自己种,买种子、卖水稻的事就交给合作社,合作社还有一个要求,种的时候不能打农药,因为是有机稻。

从重庆市区到涪陵,要走两个小时的高速公路;从涪陵到大顺乡,要过江、穿山,时好时坏的路连越野车都要跑上两个半小时;再从大顺乡去清风村,最好的代步工具就变成了摩托车,车程半个小时。

糟糕的交通,让工业投资望而却步,却因为没有污染,再加上水稻种植的传统,吸引了重庆森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年前,森富的负责人与清风村书记张怀元偶然相识后,相中了这块恰如其名的土地“清风”,开始找农户试种有机稻。

前两茬十几亩水稻种下去,收成不好不坏,试种的农户也没抱太大指望。他们和别家一样,各自有其他收入来源,或是出外打工,或是在乡上做些生意。收割的水稻留下一部分自己吃,“没打农药,吃着放心”,本就没想过从中赚更多钱。

不过,要从土地上得到更多收益,却是村书记和乡政府这两三年一直在琢磨的头等大事。

清风村和大顺乡,都是中国农村缩影。全乡两万多人,三分之一常年在外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乡里一年的财政收入不到10万元,90%以上来自农业。去年6月重庆开始城乡统筹试点后,被村民形容为“能混、见多识广”的张怀元越来越想把有机稻面积扩大,乡政府也需要找一个试点村寻求改变。

此时,森富公司也在考虑下一步。他们在别处租用土地试种有机稻,由于找不到足够的劳动力,试验几乎搁置。怎样能把土地和种地人手的问题同时解决?

都想要改变现状,清风村和森富公司达成了共识,尝试以农地入股合作社的方式扩大有机稻种植。除了保底的900斤稻谷之外,每亩地作价300元入股,除了有机稻的价格比市场价上浮10%,农户还可以分得每年盈利的两成。

这样的条件对农户还是有吸引力的,几个月的说服工作下来,到今年3月,36家农户跟刘永生一样选择了入股,他们的100亩土地占了合作社1/5的股份,剩下4/5由森富以技术和现金入股。为了将农民的风险降到最低,乡政府还要求森富公司在财政专户上存了3万元,作为风险保证金。

村支书张怀元很有信心,他相信今年分红之后,肯定会有更多的村民要求加入,“现在跟我说的就有十几户了”。

村民的想法更加朴素,刘永生站在自家门前,一眼就能望到一百多亩绿油油的水稻,“只要能保底就行,其他的,先试一下”。

载着记者前往清风村的摩的师傅是邻村人,农地入股合作社这种模式他闻所未闻,听下来既羡慕又疑惑,但还是要了森富公司的电话,想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到自己村里去,“我们村的地比清风还好,还有不少撂荒的”。

尝试入股的不止清风村,距离涪陵区中心半个小时路程的李渡镇均安村,就在村主任刘世海的带领下,自己弄了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

因为邻近城区,全村2/3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