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战”不像是历史正剧
美苏冷战是视对方为必须铲除的邪恶势力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而“新冷战”好像更与美国2008年总统选举两大阵营的对抗有关。
责任编辑:陈敏 史哲 蔡军剑
2008年8月的俄格军事冲突,使国际政治学界陷入一次不大不小的尴尬。上一次他们未能准确预测美苏冷战的结束,这一次他们又没能提早预测到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新冷战”,现实总是跑在研究者的前面。不过,研究者也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新冷战”只是媒体制造的一个哗众取宠的概念,当今国际关系协调机制的日趋成熟使得当年美苏冷战难以重演,“新冷战”很难发生。
但俄罗斯领导人所放言的不惧冷战的立场,还是令多年来看好俄罗斯重返西方大家庭日程的研究者们感到疑惑:当欧盟已在建设跨国界社会的时候,传统的地缘政治冲突在欧洲的一隅复活了。在科索沃问题上俄罗斯采取了相当隐忍的立场,但在涉及俄罗斯重大切身利益的高加索-黑海地区,俄罗斯却实施了冷战结束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境外军事行动。
当然,所谓“新冷战”与当年美苏冷战有诸多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新冷战”双方在实力方面很不对等,俄罗斯也尚未建立一个由它领导的同盟。其次俄罗斯与西方经济利益的相互依赖程度也大大超过当年的冷战时期。这就决定了俄罗斯与西方的“新冷战”更像是在“议价”而不是奉行当年苏联的“对抗到底”的原则。
如果有两件相似的历史事件发生,第一件通常是正剧,那么第二件很可能是闹剧。美苏冷战是视对方为必须铲除的邪恶势力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而“新冷战”好像更与美国2008年总统选举两大阵营的对抗有关。确切地说,是一个对共和党阵营的选战有利的“新概念”。
此次“新冷战”现象中较大变化的变量,当属俄罗斯对西方的军事-安全政策,这就使得俄罗斯对西方的心态、行为变化的根源,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冷战之初的1947年,美国外交政策思想家乔治·凯南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有意思的是,六十年后的2007年,乌克兰政坛人物季莫申科也在《外交》季刊 上发表了题为《遏制俄罗斯——俄罗斯行为的根源》的文章。
当年《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认为,苏联对外扩张行为的根源是其意识形态和环境的综合产物,但苏联会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因此西方阵营如能对苏联采取足够强硬的遏制措施,将使苏联退缩回去并面临一种被和平演变的前景。这篇文章代表着一位美国外交专业人士的冷静观察和深思熟虑,是历史正剧中常有的情节。
而季莫申科关于俄罗斯行为根源的分析,更像是借一个“严肃话题”向美欧政界展开个人公关活动的一篇游说辞,重点是表明乌克兰的重要地位和她在乌克兰政界是更有能力与西方站在一起的那个人。这也是历史闹剧中常有的情节。
凯南在他的文章中强调了俄国传统中的不安全感和对西方的惧怕感对苏联领导人国际观念的影响,而季莫申科更强调俄罗斯冷酷的扩张主义的帝国传统,从而试图为乌克兰和她本人在一场“新冷战”中赢得一个重要的“参战”位置。她呼吁西方必须遏制俄罗斯的新冷战,而俄罗斯官方认为,季莫申科的文章恰恰是为了让世界重返冷战状态。
当然,骑跨世界地缘政治心脏位置的俄罗斯确有对抗西方的传统秉性。算起来俄国与西方阵营的第一次重大冲突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今天的乌克兰境内,濒临黑海,当年俄国与英法联军展开殊死攻防战的塞瓦斯托波尔,也正是现在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基地。高加索-黑海地区集中了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土耳其、伊朗、俄罗斯等重要地缘政治角色并拥有错综复杂的族群关系,与欧洲历史上多次重大战争的开场剧情非常相似,这也使得“新冷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不过格俄军事冲突的戛然而止,也让人看到“新冷战”更像是一场受到控制的政治游戏。2008年是俄罗斯梅普体制运行的第一年,也是美国总统选举之年,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分化组合。这使得俄罗斯与西方之间“重返冷战”的想象,有可能被各方政治游戏参与者有意渲染、推动,乃至在闹剧般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有可能实现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