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体制改不改,怎么改?
如果中国足协是个纯粹的民间团体,爱输什么样是什么样,但是它拿着政府的钱。所谓成也政府,败也政府。政府应该远离金牌的是非......
责任编辑:曹筠武
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如何改革?本报专访北京奥组委执委、中国奥委会前秘书长魏纪中,国家体育总局 “深化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负责人卢元镇,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熊晓正
■奥运会前,体育界内部权威预测金牌数在20±5—40±5之间。2008奥运金牌第一,无疑得益于举国体制。
■我们整个民族体质对金牌的支撑力很差,更多的运动项目都是靠技巧,反映我们民族体质的项目比较差。
■学界和政界都承认要创新,但是对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途径,在哪一代人完成改革,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
■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认可度要统一。如果像俄罗斯一改革就掉到二十多块(金牌),第二次“兵败汉城”,那民众就不管你是不是在改革阵痛期了。
■必须区分哪些是管体育,哪些是办体育,政府不能错位,也不能缺位。
■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局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也一定要改,早改比晚改好,主动改比被动改好。
中国正沉浸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之中,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收获,则是中国代表团取得的51块金牌以及中国金牌数历史性跃居首位的表现。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8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扬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成绩。而官方在总结此次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惊艳表现时,普遍提及我国独特的体育体制。力举8金1银的中国举重队成为最好的例子,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主任马文广表示,其优势之一源于“举国体制”,即“从小学到中学,从县里到地市到省,一直到国家队”,进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如何评价中国这次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功?这种成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公众在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之后,并未一味沉浸于喜悦,思考的声音似乎更加配得上成功:巅峰之后,中国体育体制的走向是否会有变化?将如何变化?
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三位专家:北京奥组委执行委员、中国奥委会前秘书长魏纪中;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国家体育总局“深化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负责人卢元镇;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熊晓正。
中国金牌总数最权威专家都没预测到
中国在这次奥运会上的表现,被认为是“举国体制”的又一次成功。
南方周末:如何评价这次中国取得的突破性成绩?
魏纪中:首先我要声明的是,金牌的得到最主要的原因是运动员自身努力的结果。
我强调的是,“举国体制”是为这些运动员提供一种保障。我们在看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全面来看。我举个例子:这次运动员的奖金比过去涨了许多,于是很多人就议论了,是不是太多了?其实这是这次换的制度,把运动员的奖金作为他们的社会保险,这些钱不算多。从经济学来说,这些运动员早期机会成本的损失很大,这也是用一种新的奖励机制来补偿机会成本。
熊晓正:这次奥运会我们取得了金牌第一,这样的进步,应该说得益于“举国体制”,这点毫无疑问。
南方周末:体育学界之前曾想到中国会有这样好的成绩吗?
卢元镇:中国竞技训练系统比较封闭,所以中国人在奥运会上能拿多少金牌对于大家都是个谜。中国有一个最权威的运动训练专家,在2006年的一个研讨会上,对中国这次金牌获得数预测是20±5—40±5个,预测范围是15块到45块。最权威的专家都不能很准确地预测,预测区间达30块金牌之多,而且最终出现的51块金牌表明权威人士也没预测准。
像蹦床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