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30比索,而是30年”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智利已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如今,它却被区区30比索(约合人民币3角)骤然压垮。
责任编辑:于冬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当地时间2019年11月12日,智利圣地亚哥示威活动不断升级,示威者当天在街头破坏公共设施、纵火打砸,与警方冲突激烈。
(本文首发于2019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
“智利的经济增长,只是‘类固醇式’的增长。智利通不过‘兴奋剂’测试,因为它是一个高度不稳定的结构。”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智利已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如今,它却被区区30比索(约合人民币3角)骤然压垮。
2019年10月14日,为了抗议地铁公司把票价提高了30比索,智利首都圣地亚哥(Santiago)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活动。10月25日,参与示威的人数已超过100万。危机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并演变为一场暴动。
火烧“窗户纸”
“被抢的超市超过200家以上,还有药店、电器店。另外他们还放火烧银行、市政府、大学、地铁站,烧地铁、烧公交车。”郑伟成说,“整个国家都乱了。”
郑伟成是一名智利华侨。在他向南方周末出示的照片中,店门的防爆玻璃已被砸出了花。一段视频中,暴乱分子还把路边的店门逐一砸破,火光和烟雾在大街上弥漫。
智利的局势已接近失控。10月18日,智利总统塞瓦斯蒂安·皮涅拉(Sebastian Pinera)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已有超过5000人被捕,原定于11月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以及12月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也被放弃。
只有示威者和暴乱分子取得了“胜利”。他们高呼,“新自由主义在智利诞生,也会在智利灭亡。”
两百多年前,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做过经典论断:“让一个国家从蛮荒到富裕的条件无他,只有三个选项:和平、低税收、低政府干预。除此之外,其余一切将会自然地得到发展。”
和平、低税收、低政府干预,这句话也蕴含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价值主张。1973年,智利将军皮诺切特(Augusto Pinochet)发动政变,推翻了民选的阿连德左派政府。
这位“政变将军”推崇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该理论源自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的完全自由竞争,认同个人权利先于集体,强调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最小化,主张私有化。在长达17年的军政府时期,皮诺切特进行大刀阔斧的市场自由化和企业私有化改革。
至今,智利仍被认为是世界上经济自由度最高的“模范国家”之一。2017年,一家美国智库公布的所谓“经济自由度指数”中,智利排名第十,远超其它拉丁美洲国家。
然而,新自由主义这层漂亮的“窗户纸”已危机四伏,它正被愤怒的燃烧瓶烧穿。
“不是30比索,而是30年!”一些示威者喊出了这样让人费解的口号。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在地铁票涨价30比索的背后,是智利社会30年愤怒的总爆发。
网络上一张流传甚广的漫画,将智利的骚乱比作一座冰山:“地铁票涨价”只是浮在水面的部分,在水底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阿柴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