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卖”血

义务性质的这个活动被弄得像地下工作,想奉献爱心的同学看着献血车停在自己学校却无法献血
    我不是卖血者,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只是想义务献血,可是没有机会。
    第一次听说大学里有义务性质的献血活动,是在我读高二的时候,我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很期待自己也能奉献一点爱心。后来我考上了大学之后,我第一次想献血的尝试却在辅导员老师的劝说下夭折。辅导员以大一同学的体质弱年龄小为理由,表示不同意。“大一的学生都还是小孩子!”辅导员的话都成了真理。等到大二吧,那时应该有资格了吧!我这么安慰自己。只是后来有一件事让我很不解,同班的另一个成绩很好的女生却得到了辅导员的批准,这是为什么呢?
    今年我又被挡在了献血的队伍之外,不过,这一次我弄明白了这里面的玄机。
    为了鼓励同学们去献血,学校是有相应的补助政策的,只是各个学校的政策不一样罢了。我们学校的补助政策(或叫奖励政策)是这样的:每个同学每献一次血能有7个行为积分的加分。而这个行为积分是和年终奖学金的评比直接挂钩的。在学年成绩的计算中,行为积分乘以20%后的分数即被加在个人学年的总成绩上。也就是说,献一次血能带来1.4分的加分。比如说,一个同学的年终学习成绩平均分为90分,那么献血后,他的总分数就变为了91.4分。在成绩排名靠前的同学之间,1分就意味着几十个名次的差距。而名次决定着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奖学金的归属。
    这也就是为什么学长们都声称“献血”为“卖血”的原因。献血期间总能听到诸如“卖了血我拿一等奖学金,不献就是三等”的对话。可想而知,这个献血的名额会是多么地抢手。
    至于名额的分配方式则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由各个院系组织的以集体名义的献血。一个院系分配到相应数目的名额(比如我就读的院系今年为60个)并由院系领导最终确定名单。通常这些名额早早就已经被那些成绩优秀或者在学生会有背景的人所内定。往往学院别的同学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另一种形式是由学校的某个组织面向全校的同学发放名额,而这个名额也是相当有限的,约120个。就是这点名额竟也如礼物一般在各种人际网上流动,义务性质的这个活动被弄得像地下工作。于是也就出现了这么一种讽刺场面:想奉献爱心的同学看着献血车停在自己学校却无法献血。
    如今的大学校园里竟如此功利!我感觉真的很心寒。我是为那些为了奖学金而献血的人心寒,他们的道德感何在?我是为那些出于真心而献了血的人心寒,某些人的丑恶动机污染了他们圣洁的行善;我还为那些出于真心却献不了血的人心寒,他们有献血的义务,却没有献血的权利!
    我觉得“大学生义务献血”的“义务”二字应当抹掉,并将“献”字改为“卖”!
    好一帮“义务卖血”的大学生!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