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可以治愈、地球有两个“肿块”?

最近一段时间,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关于“量子波动速读”的新闻,一开始本以为这就是个笑话,但当看到孩子们快速翻书“阅读”的培训视频时,才发现竟然有那么多家长会相信这个并花高价送孩子去培训。

最近一段时间,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关于“量子波动速读”的新闻,一开始本以为这就是个笑话,但当看到孩子们快速翻书“阅读”的培训视频时,才发现竟然有那么多家长会相信这个并花高价送孩子去培训。

11月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王贻芳在接受21Tech等媒体的采访时表示,大家能够信这个,只能说明公众对科学没有最基本认识,公众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图:王贻芳

的确,骗子们行骗最喜欢就是打着极具前沿的概念,比如“量子波动”,借此让受骗者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现实生活中,这类案例比比皆是,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正如王贻芳所言,本质上就需要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好让行骗者无所遁形。

而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则是一个社会话题,它需要的是多方参与,共同努力。从2013年起,腾讯已经连续举办了6届科学WE大会,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在首届WE大会上表示,这个大会不谈商业或者公司之间的竞争,只关注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如何解决现在可能想不到的许多问题。

过去六年,WE大会共邀请了数十位全球最顶级的科学家,通过他们展示了基础科学最前沿的突破,覆盖高能物理、太空探索、生命科学、深海探测等几乎所有可能改变未来的领域。

今年,在马化腾的提议下,腾讯将科学WE大会升级成为了腾讯科学周。马化腾表示,腾讯科学周就是希望让科学家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让科学探索,成为公众尤其年轻人的追逐点;让科研工作,成为一种新时尚。

11月3日下午,作为腾讯科学周的重要一环,第七届腾讯科学WE大会在北京展览馆召开,包括王贻芳在内的多位科学家齐聚于此,他们带领观众前往了一个“小宇宙”,内容涵盖潜入人类大脑、捕捉幽灵粒子、解码癌细胞免疫、展开星尘与弦等。

此外,在支持青年科学家的同时,腾讯也聚焦前沿科技应对地球级挑战。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在WE大会分享了名为“eVTOLs(ElectricVerticalTakeOffandLandingAircraft)”的新型交通技术。

据网大为介绍,这是一种电动的飞机,可以垂直起飞然后再降落,虽然看着很科幻,但它其实已经实现了,并正在测试、开发,为上市做好准备。

网大为称,它可以取代汽车等交通工具,有效减少公路设施用地需求,解决日趋严重的人口问题,对于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也将产生重要影响。“这可以使得发展中国家不需要建设那么多基础设施,就可以实现用车模式的跨越式发展。”

以下是21Tech整理的部分WE大会内容

权威癌症免疫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CarlJune:癌症可以治愈

CarlJune带领团队开创了CAR-T细胞疗法,可以通过唤醒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消灭癌细胞。

据其介绍,CAR-T的流程首先就是取血,在实验室取血通过HIV的病毒进行改造,就产生了一个经过改造的细胞,然后再进行冷冻,之后再放回病人的身体。

这整个过程,被称为静脉对静脉,大概是几周的流程,从细胞的制造到最后植入到病人的体内是两周的时间。

2011年,CarlJune的团队用这种疗法成功治愈了一名急性白血病复发的小女孩艾米丽(Emily),使其成为世界首例通过该疗法治愈癌症的临床病人。

CarlJune称,CAR-T细胞在体内可以存活很多年,埃米莉是在2012年注射的,现在她的体内还有CAR-T细胞,所以她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本,只要注入一次CAR-T细胞,就可以在人的身体存活终生,它在人体内的半衰期是70年。

埃米莉是在6岁的时候进行治疗的,现在已经14岁。她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健康的孩子,并且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了。

CarlJune表示,在临床实验中,有90%的癌症复发消除的概率,所以这个疗法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针对晚期的白血病。而这也成为第一个非常有效的细胞和基因的疗法,2017年的8月,已经获得美国的FDA批准,明年中国药监局也有可能批准。

当时CarlJune团队对埃米莉治疗的时候,全球只有3个临床的实验,都是在美国。而现在,已经有400多个遍布全世界的临床实验,其中大多数是在中国和美国进行的。其中,研究最活跃的地方是中国,第二活跃的是美国。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BrianGreene:我们的宇宙只是无数宇宙中的一个

Brian是超弦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研究成果包括卡拉比丘空间的“镜像对称性”、锥形奇点等,为弦理论及天体粒子研究开辟了重要道路。

Brian提到了多重宇宙的猜想,并表示,现在并不能够去证明存在多重宇宙,但是这能够激励人们认真的对待这个概念。

演讲中,他讲述了多位科学家的故事。通过这些科学家的发现,人们得出了宇宙的起源是宇宙大爆炸,一开始宇宙非常紧致、高密度,然后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温度会降低,越来越凉,但是体积也越来越大。

Brian认为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它始于简单的数学,从牛顿简单的数学到爱因斯坦更复杂的一些理论,然后给了人们一个图景,告诉我们宇宙是如何从它的历史早期发展成为现在,并一直延绵到未来。

但是,这个理论仍然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是什么推动着宇宙最初的膨胀。70年代末,科学家开始研究爱因斯坦的数学,发现引力有两种形态:第一,引力,第二,反斥引力。

而如果是反斥重力发生作用的话,通过量子力学可以得知,宇宙会产生温度差。后来经过实际观测发现,观测值和数学推算完全一样。

因此,按照多重宇宙的大局观,如果说大爆炸是来自于这样的燃料推动着宇宙四散开去,有一些燃料在推动着我们的大爆炸,但还会剩下一些,而这些剩下的会导致下一个大爆炸,剩下的再爆炸,也就形成了一个个其他的宇宙。

而在微观世界中,要让量子力学和引力能够匹配,就需要新的认知维度,新的认知也会产生新的思想,也就是弦。

物质最根本的组织形态,大家已经知道是夸克、电子等微粒,但是可能还有一些非常微小、振动的弦,也许它们才是物质的本身、物质的核心。可以设想,我们世界上万世万物所有的东西,都是来自于这些星系的能量弦的振动方式。

此外,Brian还提到了宇宙的加速膨胀,这可能是由于暗能量的存在,但目前还有很多数字无法解释。所以他提出了多重宇宙的想法,用它来解释。但现在,这些都只是猜测,还没有验证,Brian表示,过去500年,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也是不断突破以往的认知,也许未来人类也会发现,我们的宇宙只是无数宇宙中的一个。

地质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JenniferJackson:地球有两个“肿块”

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通过地震波探测发现了地心内部存在两个巨大的“肿瘤”,高度甚至超过上百个珠穆朗玛峰。但时至今日,仍然无人知晓它们究竟是什么。

JenniferJackson是加州理工学院的矿物物理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球构造。她与团队运用“地震层析成像法”对这两个神秘“肿瘤”做了一次全面检查。

Jennifer表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包含地壳,地壳基本上是玄武岩组成的,然后是地幔,即氧化物和硅酸盐组成,地心则是由镍铁合金组成。

地球上有两个肿块,它们是相互对立的,有一个是在太平洋之下,另一个在非洲大陆和大西洋之下。

经过发现,在大的肿块当中,地震波确实会下降几个百分点,但是实际上它们是一种自我对流的结果,而小的肿块实际上就几公里的高度,但是地震波会有50%的下降。

对于小肿块,Jennifer假设是两种矿物质组成,包括方铁矿、铁矿石,这可能是导致地震波降速的一个原因。现在,通过地震学家观测的,人们已经看到肿块的形状,然后Jennifer她们也看到了几个肿块的粒子,并了解了一些肿块的成分。

但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比如玄武岩,地球内部以及我们的地表大概70%的组成是否也是对于肿块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像大肿块的来源现在还在辩论当中,尤其是它们和板块运动、火山运动的关联是怎么样的。

不过,科学家现在的共识是,这样的肿块确实在塑造地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非常大的肿块,哪怕是小肿块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Jennifer认为,研究这些肿块有很大的意义,如果我们了解的越多,未来就能够部署非常高密度的地震网络设备。同时,这对于其他行星内部结构的了解也很有帮助。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发布世界首款类脑芯片

施路平现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今年,他领导团队发布了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

施路平称,类脑计算是借鉴脑科学的基本原理,面向人工通用智能,基于神经形态工程发展的新的计算技术。

而要发展这个技术,需要满足5个条件,即充足的数据、决定性的问题、完备的知识、静态、单一的系统。

施路平举例说,如果让一个智能机器人从这里出去,如果不事先编程它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们人用了几年的时间建立起“我”这个概念,在哪里、怎么出去、走门、走窗户,所有的这些都与我们的通用智能有关,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我们要发展一个人工通用智能。

而借鉴脑科学的基本原理,改造现在的计算机系统,发展类脑计算是发展人工通用智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它是它的计算基石。

施路平称,发展类脑计算和人工通用智能真正的挑既不是科学,也不是技术,而是因为我们的学科分布,使得我们没有合适的人做这样的研究,而且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一个探索自然世界,一个更关注应用,它们有不同的文化、语言,目标也不一样,所以多学科融合尤为关键。

现在,发展人工通用智能,主要有两条路线:第一,计算机主导的;第二,脑科学主导的。计算机主导的像机器学习,它在图象识别、语音理解、自然语言的处理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它很难处理不确定性的问题。

脑科学神经形态计算,发展的也很快,但是由于我们不理解脑的机制,极大地阻碍了它的发展,但是两条技术路线实际上互补,把两者结合起来,是目前我们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

发展类脑科学实际上还有两条:1、基于计算机,用脑科学的基本原理来改变计算架构;2、我们用一个“类脑”这样简单又明了的词涵盖了这两个部分。

天机芯片架构就是用了3%的代价,实现了既支持人工神经网络,又支持像脑一样工作的脉冲神经网络,而且还支持两个的异构建模。

施路平称,做这个的想法是这样,构建一个可以和系统互动的多模态交叉研究平台,我们利用环境变化逼迫这个系统变化,当它变化的时候,我们观察应用这种变化,系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从而帮助我们迭代发展,利用一块天机芯片,我们就实现了感知、追踪、过障、避障、自动控制、语音理解、自主决策。

现在,施路平已经在实验室开发了一个软件工具链,并搭起了第一代的类脑计算机,这是一个类脑云脑。它是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通过它把脑的弹性和计算机的刚性结合起来,把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结合起来,把通用知识和推理结合起来。

施路平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长期研究,我们的策略是循序渐进,大家记住我刚才说的五个条件,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我们先专注在一个一个问题的研究上,这个可以称为是第一代,然后两个问题一起研究,这个可以称为第二代,然后第三代、第四代,最后是第五代,从而让我们构建人工通用智能。

网络编辑:思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