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售“国字头”再行其道,民企百万挂靠真能一劳永逸?

“一手资源:需要国企身份的,我们这里有指标。AA+评级央企,可以给民企做股份代持,民企完成工商变更之后,可以用国企身份获得更多银行授信和更快捷额担保贷款。”

导读:“一手资源:需要国企身份的,我们这里有指标。AA+评级央企,可以给民企做股份代持,民企完成工商变更之后,可以用国企身份获得更多银行授信和更快捷额担保贷款。”

不少企业为化解资金链危机,“委身”国资。类似于欧菲光、东方园林、怡亚通等上市公司“民营转国有”的故事在资本市场不断上演。

但,在国资联姻民企渐成潮流的当下,一些规模较小的中小民企,也萌生了“扯虎皮拉大旗”的心思。

这一背景下,一种潜藏的“生意经”浮出水面。

这一类型的信息在市面上并不少见。

21资本搜索“国企挂靠”“挂靠央企”等关键词发现,涌现了大量“提供国企挂靠服务”的“掮客”,这些宣传文案多打着“国企改革”、“服务民企”的“旗号”,民企每年须支付几十万至数百万不等的挂靠费用。

1

挂靠模式揭秘

都知道,民企运营成本高企,面临银行惜贷、融资困难等现状。

“我们有很多国企、央企资源,看你想找那样的,比如是否与公司有业务协同;挂靠国企的层级要求;想找‘混国企’还是‘纯国企’,纯国企是指国资委、国务院百分百控股企业的下属企业,价格会高一点。”一家提供国企挂靠服务公司的王姓业务员说道。

据该业务员介绍,根据挂靠国企所处的层级、业务资质,挂靠费用每年在一百多万到七八百万不等,层级较低或者没有实体业务的空壳公司,费用较低。如果签约年限长一些,可能会给予一定的优惠。

“具体的价格是国企那边给的,你需要提供营业执照、开户许可证、法人身份证等资料,国企方还要做资产尽调,包括近期你们要做什么业务,挂靠目的等,即为了银行贷款还是业务发展。如果国企同意了,就会根据企业性质和行业情况给一个报价。”王姓业务员表示。

当记者问到,国企的尽调是否严格,是否会现场考察时,该业务员态度颇为暧昧“有必要会考察,没必要就不去了”。

“但是不管去不去,国企方会安排一名监事监管企业,以防出现违法乱纪的事情,不过你不用担心,他们都是非常专业的挂靠,绝对不会干预正常经营,比如企业内部人事变动需要大股东盖章,都没问题。公司只须每月另向监事支付一万元工资即可。”上述王姓业务员补充道。

2

代持协议隐现

有些国资也会对民企提出具体要求,比如“不要有太多分公司”、“注册资金要实缴”、“对外投资规模不能太多”等。

在具体的操作,与股权代持类似,民企与国企方会另外签署股权代持协议。“如果不用实缴,那操作非常简单,但如果需要实缴,你们先把钱达到国企账户,他们再打过来,过一遍流程就可以了。”

21资本从多家私募机构从业人员处了解到,这种“国企挂靠”模式并不鲜见,除了获得银行贷款之外,部分民营企业为了依托国资背景扩展业务,也乐意选择具有国资做“靠山”。

上海一家私募基金高管对21资本者透露,其曾参与撮合一家民营企业和国企的联姻。

“那家企业主业是做特种工程,主要承接政府工程,公司规模挺大,但是鉴于港资民企身份,发展遇到瓶颈,很多工程承接不到,所以想套上国企的帽子,我们给他找了一家央企做挂靠。”上述私募基金高管说道。

不过与前述固定收取挂靠费用模式不同的是,该公司与央企主要依靠股权关系维持,公司原股东向该央企转让了超过50%的股权,每年按照公司股权比例向央企提供分红,但私下再签署抽屉协议,股东不干涉公司正常经营、资金及人事任免权。

据透露,由于便利的央企身份,该公司不仅能参与更多项目竞标,所承接的项目份额也较以往大幅增加,当年公司业绩增长超三四余倍。

“严格来说,这种情况不叫股权代持,而是实实在在地将股权卖给了央企,但是双方之间不涉及具体的业务合作、不干涉企业正常经营。这家企业只需要牺牲一部分股权换取央企的帽子,便能收获数倍的业绩增长。”上述私募基金高管说道。

3

法律界限不明

那么,民营企业以一定的挂靠费用或股权作为代价,换取更广泛的业务资源和融资渠道是否真的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呢?

“理论上如果企业能找到国企做挂靠,确实有利于提高授信、增加担保,因为银行一般是通过股权结构、企业人员和管理、业务范畴等因素考量风控的,国企融资相对于民企容易一些。”10月10日,华南一家大型银行风控部经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不过,该风控人士强调:“但也仅只是有利于,因为要挂靠到大型国企很难,而且银行的信贷发放还要看政策和企业资质,最终还是要落到企业自身质量做判定。”

9月26日,华南一名律师合伙人对记者指出:“银行风控也不傻,现在基本没有单纯的信用贷款了,要么足额不动产抵押,要么股东全部连带担保。”

但21世纪经济报道从多名业务人士处了解到,提供挂靠的国企一般只提供名义上的投资关系,“不能保证国企会给你们作担保”、“占母公司的授信是绝对不可能的”。

“虽然大股东是央企,但借钱、担保不一定有人愿意。有一种可能是企业通过国企背景拿到了更大的项目,以项目的名义向地方银行申请贷款,还有的一些地方金融办会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上述上海机构人士对记者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种挂靠模式涉及工商信息变更,操作模式隐秘,外界很难判断是否属于真实战略合作,且在法律界限上难以认定为违法违规操作。

“工商登记变更了,从外部来看投资行为已经发生了,到底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是否存在抽屉协议只有内部人知道。如果外界可以轻易分辨,这个业务就不会有人做了,正是难以区分,才有价值。”上述上海机构人士表示。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智斌也对记者指出:“这种行为或者宣传很难说存在法律问题,只能靠市场参与者自己判断。至于入股的真实性,比如股权过户的过程中,会不会有抽屉协议,是否过户后再取出,仅仅在账面上完成过户等,外部很难查证。”

“现在提倡混合制改革,民企引入国资成本,国企引入民间资本已经成为改革方向。但如果是虚假噱头,名义出资而非真投资,如能证明,根据不同性质会有不同的惩处措施。比如公众公司可能构成虚假陈述。非上市公司以此骗贷,或者诱引其他资本接盘,这可能会对出资方存在误导,可以以此为由追究法律责任。”王智斌表示。

4

民企惧“与虎谋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入股真假难以辨别,但对于民营资本方而言,也并非一劳永逸。

大多数平台售卖的“挂靠资格”多源自于国企旗下各个层级公司,并非具有正规业务、“血统纯正”的优质国企,部分并无实体业务,大多数平台提供的国企挂靠服务,主要源于“类国企”。

“‘类国企’是指国企旗下的第三产业事业单位,或者国企旗下的孙公司、孙孙公司等,有的根本没有实际业务,但是因为股权结构可以追溯到国资委或其他大型国企。”上海一名曾接触过挂靠服务的私募基金投资人对记者指出。

该人士还透露,“国企挂靠”服务并非从今年兴起,事实上,这种模式曾被大量P2P平台“套用”。彼时互联网金融兴起,“国资背景”成为P2P平台“强有力”的宣传噱头,其中不少就是通过挂靠“类国企”而来。

2017年7月,华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华宇公司”)就曾被媒体爆料旗下子公司“成群”,关联P2P平台高达14家,甚至有中介明码标价“200万一年挂上华宇系国资招牌”。

尽管事后华宇公司发布公告澄清“从未介入任何P2P网贷平台的投融资业务”,但有业内人士指出,“不排除是底下子公司人员利用管理漏洞以权谋私”。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发展良好、具备经营的民营企业而言,所谓“国企挂靠”,并不安全。

且不谈“国企股东”资质如何,即便有正规国企愿意“收编”,对于民企股东而言,潜藏的信用风险也不容忽视。

21资本采访发现,极少数正规央企或国企提供的代持,“被看上”的民营企业却担心“国企单方面毁约”,不敢轻易“上车“。

多名受访人士对记者指出,真正有实力的国企、央企,能看上的企业会战略入股,而非提供挂靠、代持,这些企业的投资行为需要经过国资委层层审批,批复时间长、合规手续复杂。

“能遇到正规、有实力的国企,是非常小概率的事情,除非公司非常优秀、股东背景强。要不然‘挂靠’可能变成真投资,上船容易下船难。企业做的不死不活没人管你,只要不违规,做大了或违规了,吃你可以不吐骨头。”上述私募机构投资者认表示。

究其原因,受访人士表示,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国企领导变更频繁,“下届不会为上届担责,而且民企要想‘摘帽’,转让须进产交所,谁说得清”。

上述华南地区的律师对记者指出:“股权代持协议一定要经过合规程序签署,否则无效,股权就直接成央企的了,民企股东哭死也要不回来。”

由于部分优质项目对投资方背景要需求,一些私募基金管理人也存在国企代持的需求,但这种合作存在较高信用风险,国企方“心思有变”,弱势民企无异于“与虎谋皮”。

“我之前认识的一个机构,由于被投项目有股东资格限制,公司找国企代持股份,也签订了抽屉协议,但是后来被投企业上市,国企不认账了,双方纠缠了很久,还不知道结果如何。”上海地区一名私募机构投资人表示。

网络编辑: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