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经济学家愁眉苦脸时,我就会拍手称快” 大卫·克里斯蒂安穿过“大历史”洞察人类
2008年,比尔·盖茨偶然接触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理论。“对我来说太清晰了!每个人都需要看看。”这位企业家、慈善家往后回忆起来,语句中仍透露着激动。
就算不理解“大历史”,很多读者还是听说过这个比喻:假如将130亿年的宇宙演化史简化为13年,那么人类出现大约是在三天前,最早的农业文明约发生在五分钟之前,工业革命发生才六秒钟,而“二战”、人类登月和世界人口达到60亿都不过是最后一秒钟发生的事情……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宋宇
(本文首发于2019年10月24日《南方周末》)
2008年,比尔·盖茨偶然接触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理论。“对我来说太清晰了!每个人都需要看看。”这位企业家、慈善家往后回忆起来,语句中仍透露着激动。
就算不理解“大历史”,很多读者还是听说过这个比喻:假如将130亿年的宇宙演化史简化为13年,那么人类出现大约是在三天前,最早的农业文明约发生在五分钟之前,工业革命发生才六秒钟,而“二战”、人类登月和世界人口达到60亿都不过是最后一秒钟发生的事情……
大卫·克里斯蒂安最早提出这种比喻。他在著作《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中使用了这个比喻,以阐述自己试图打通自然史与人文史的史观。
如果一个人自称历史学家,但作品的前半部分都在讲宇宙和太阳系的起源,以及有机物的诞生,结尾部分才出现人类文明,他就更像历史学“民科”,或者半吊子天体物理学爱好者。大卫·克里斯蒂安关于“大历史”的著作就呈现出这样的面貌,令人惊讶的是,他接受过系统且正统的历史学训练。拿到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他一直在大学历史系任教。
这位稍稍“离经叛道”的历史学家,于2019年9月来到中国,举办了多场讲座。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他对自己研究并实践几十年的“大历史”理论依然充满乐观。“我知道对世界上大多数历史学家来说,我的点子都太过了。”他笑着说。
“这个差点毁灭了 我们自己的境地”
“那时候真觉得第二天醒来世界就会灭亡。”回忆起少时经历的古巴导弹危机,大卫·克里斯蒂安认为那是影响自己人生的至关重要的事件。
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美苏两国的核较量,两个超级大国剑拔弩张,形成冷战时期最接近热核战争的危机。16岁的克里斯蒂安深深体验到“核恐惧”,这种恐惧嵌入了他的大脑。在南方周末记者面前,不论举例子还是讲道理,他都会有意无意地提到“核”:核能、核战争、核安全……
但克里斯蒂安没有成为核物理学家,而是成为历史学家,专门研究19世纪俄国农奴史。1975年入职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后,他继续教授俄国史,那是冷战时期的热门专业。
1970年代越战正酣,美国的道德形象在全球范围内摇摇欲坠。与此同时,以芝加哥大学教授威廉·麦克尼尔为首的“全球史”学派崛起。他们鼓吹全球视野,主张讲述人类故事,反对以西方文明为中心。1970年代后期,“全球史”逐渐在西方历史学界获得主流影响力,美国的高中开始开设“全球史”课程,以取代“西方文明史”课程。
大卫·克里斯蒂安身上天然地带着全球化印记。他出生于美国,在尼日利亚长大,英国求学,澳大利亚工作。尽管他称自己的英语为“英国口音”,但交流时并没有特别的英国腔。
“古巴导弹危机使我意识到,即使冷战将世界分开,但人类的命运还是联系在一起的。”1970年代,他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国别史”研究,“我们真正要教给学生的其实不是某个国家的历史,而应该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到底是什么将人类带到这个差点毁灭了我们自己的境地?”古巴导弹危机再次成为他思考的起点。
但麦考瑞大学当时并没有课程可以实践他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贰东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