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李东华 “请叫我海外使团”
一个曾经三次负重伤,被摘除了脾和一个肾,移居瑞士期间5年未能参加国际比赛,为了生计刷过油漆,挖过马路,在孤独地训练了几年后获得奥运冠军的人来说,除了敬意,没有更好的表达。
责任编辑:郭力 曹筠武 实习生 王霞
■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代表外国获得奥运金牌的原中国运动员
■他曾经三次负重伤,被摘除了脾和一个肾;移居瑞士期间五年未能参加国际比赛,为了生计刷过油漆,挖过马路
■萨马兰奇说:李东华的卓越品质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在人类活动和体育竞技的基本准则
■如今他是瑞士体育代表团特使。相比“海外兵团”,他更愿意被称为中国的“海外使团”
7月28日,当前中国体操队队员李东华飞抵北京的早晨时,一同抵达的,还有他对轮回的感慨。“我从新家回到了老家。”在8月的北京深夜接受南方周末专访的李东华说。那一刻,这位四川男人凝神沉默。
12年前的7月28日,李作为瑞士代表团的一员,获得了亚特兰大奥运会鞍马项目的金牌。这也是迄今为止,原中国运动员代表外国获得的唯一一枚奥运金牌,在这次比赛中,他也战胜了自己曾经的中国队友。
12年之后的今天,李又代表瑞士奥运代表团参加奥运会,这次的身份是瑞士奥运代表团的特使。
没有类似对待小山智丽一样的指责,在最近,中国舆论像对待一个盛名归来的游子一样欢迎他。
他感慨说环境不同了,中国正在更开放和开明,“我也希望以后大家不要称呼我们为‘海外兵团’而是‘海外使团’。”李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这一刻,他仍是敏感的。
1996年李东华夺金之后,中国体育界和舆论表达的更多的是尊重:对一个曾经三次负重伤,被摘除了脾和一个肾,移居瑞士期间5年未能参加国际比赛,为了生计刷过油漆,挖过马路,在孤独地训练了几年后获得奥运冠军的人来说,除了敬意,没有更好的表达。“过去”依然是李东华最大的标签,对这个世界来说,12年前的李东华在悲壮的背景下终获近乎完美的成功,代表的是一种在不可能中实现可能的体育精神。正如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所说:“李东华的卓越品质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在人类活动和体育竞技的基本准则。”
从“天才”到“废人”
宿舍在李宁的对门,被认为会是李宁的接班人。
“我基本上就被宣布是个废人了,当时这么重的伤可以被评定为二级残废”。
跟大多数创造辉煌的运动员一样,李东华的少年可以用“天才”来形容,只是最后成就他的,却是后来的磨难。
1967年出生在四川的李东华7岁开始练体操,11岁获得“四川省青少年体操比赛”冠军。16岁那年,李入选中国国家体操队,住在李宁的对门。“当时被认为是体操界的神童,会是李宁的接班人。”
然而厄运不期而至,1984年10月,李东华在跳马训练中内脏受重伤——脾脏撞成了碎块,同时被切除的,还有左肾脏。“医生告诉我,以后只能做办公室工作,而且不能提重物,我基本上就被宣布是个废人了,当时这么重的伤可以被评定为二级残废。“
没有人认为一个“残废”可以再次训练,但是李东华觉得可以。“当时跟医生达成一个协议,作为实验,看运动员在一个肾脏和没有脾脏的情况下还能不能训练。”
然而,1986年9月在做自由体操后空翻两周的动作时,李东华的两脚跟腱一起断裂。“这次受伤跟压力和教练的把握都有关系。”李说,“因为我受过大伤,所以只有做得更好,才能跟没受大伤的队友竞争,让别人相信我。”
退役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了,但李东华又挺了下来,接合好跟腱的李在1987年5月的全国体操锦标赛上竟获得了鞍马冠军。四川省委发出号召要向李东华学习,报刊上开始宣传李的事迹。李东华也成为中国参加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集训队员。
但厄运第三次降临。1988年1月,李在双杠训练时从两米多的高处直接倒立撞地,胸椎和颈椎严重受伤。直到现在,李还因为这次受伤而使用着特殊的枕头。
这次真的没人相信李可以获得世界冠军了,有人建议他去烧香求佛。然而现实如此,“走在北京的街头,看见奔驰的大卡车,就有想钻下去的冲动了。”
按照中国的古老哲学,福祸总是相依。悲伤之至的李东华,在1988年的6月,在天安门,碰到了一个问路的瑞士姑娘爱丝柏兰莎。
第二天,这个瑞士姑娘按照他留下的中文地址,找到了李东华的训练场,“我至今不知道她怎么进来的,因为训练场不许外人进入,特别是外国人。”李笑着说,“可能是李宁的教练把她领了进来。”
此后的故事,是一段异国恋情的翻版,四个月后,两个人已经谈婚论嫁。
然而国家体操队不同意这段婚姻。“我去找领导谈,问为什么不可以!”领导的回复是给李三天时间,决定走,还是留。李东华最终选择了收拾行李离开。“5年的时光,几个小时就收拾完了。”李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很伤心。”
多年后,再想起来,有过怨恨吗?本报记者问。
过去就过去了,这是环境所致,当时中国都很保守。李回答说。
孤独的训练:为了生计,为了体操
曾经刷过墙,装卸过卡车轮胎,也曾经洗汽车,做清洁工。
是比赛就参加,为了获得奖金;有一次的比赛奖品是一头奶牛。
1989年3月1日,李东华和妻子离开中国前往瑞士卢塞恩。李是带着希望离开的,他觉得自己可以在瑞士体操界迅速显露实力。但迎接他的岳父告诉他,在瑞士,体操“不是工作”。
更糟糕的是,按照规定,李东华要5年后才能获得瑞士国籍,这期间他不能代表瑞士参加国际比赛,“我要早知道是绝对不会去瑞士的,5年不能参加国际比赛,最黄金的时段就荒废了。”
李仍然参加了瑞士国内的多次比赛,并获得了诸多第一名,然而,因为国籍的原因,这些胜利没有意义。而瑞士的一些体操队员对于李却并不欢迎,“觉得我抢了他们的名次。”
没有了梦想中的宏图,生活压力却成了最实际的,李无法仅靠妻子作为一个超市收银员的收入来维持“奢侈”的体操训练。这位中国的体操冠军因为没有工作许可证,“一个月的工资是900多瑞士法郎。”李说,“而我现在一个小时的出场费就是5000法郎。”
李的第一份工作是刷墙——日后李东华获得奥运冠军后,当时的老板宣布李刷过的墙的颜色将被一直保持,并对别人说这是奥运冠军刷过的墙。
这位瑞士体操比赛的第一名曾经装卸过卡车轮胎,也曾经洗汽车,做清洁工,这都是体力活。在一次挖下水道的工作中,李因为镐头碰到鹅卵石而伤到了腰,这对体操队员来说简直是自我毁灭。“非常后悔,每天都在困惑和矛盾中。”
1990年的时候,李获得了参加瑞士国家队训练的机会,没有工资,待遇仅仅是提供中餐和晚餐,但李仍然接受了,这样至少可以有专业的训练。
此时李的收入一大部分来自于各种比赛和表演,“是比赛就参加,为了获得奖金,有时候只有200瑞士法郎。”李还记得有一次的比赛奖品是一头奶牛,这已经是很丰厚的奖品了。表演则是李的妻子爱丝柏兰莎负责联系,每次几百瑞士法郎。
在瑞士国家队的训练并不快乐,“大家排队领服装,到了我这里就没有发给我,但是没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发给李东华。”
多年后,李跟本报记者提起这段经历时,还会用“资本主义社会”来形容瑞士。李后来看到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感慨颇深。
伤心的李最终选择了自己单独训练,他回到卢塞恩,没有教练,没有助手,他要先在简陋的场馆中花30分钟弄好器械,然后疲惫地开始训练。有时候他也会问自己,“我算是什么人?我还是一个体操运动员吗?”
音乐成了孤独训练时的旅伴,他喜欢听史泰龙电影《洛奇》里的音乐和崔健的音乐,比如《假行僧》,“我有这双脚我有这双腿,我有这千山和万水,我要所有的所有,但不要恨和悔。”李觉得仿佛在表达自己的境况。
在瑞士代表中国
当年获得奥运金牌,第一个跟他过来拥抱祝贺的,是现在的体操中心主任高健。
1994年初,李终于获得了瑞士国籍,这是一个等待了太久的结果。
当年的4月,李获得世界体操锦标赛鞍马铜牌,这是瑞士四十多年后再获世界奖牌,1995年,李获得世界体操锦标赛鞍马金牌,1996年获得欧洲体操锦标赛鞍马冠军。
而在当年7月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李终获体操鞍马冠军,当时他已经29岁“高龄”,在中国体操界,这几乎是不可能参加比赛的年龄。那一刻,李泪流满面。“好多运动员因为伤病而没有机会,包括有些因为年龄大而无法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我的这枚金牌代表着他们。”李东华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说,当时第一个跟他过来拥抱祝贺的,就是现在的体操中心主任高健。
他提到小山智丽,说自己和她并不一样,“她个人恩怨更多一些。”他也反复强调国人应该把“海外兵团”看作“海外使团”,“在瑞士及海外提起李东华,实际上人们还是认为他是中国人的代表。”“李东华的金牌不是直接为中国服务,但是为中国人服务了,提高中国人在国外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地位,这比为中国拿个金牌的影响力更大。”李曾经的教练黄现思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获得冠军之后,瑞士为李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曾经梦想买一辆二手车的李东华,现在有了赞助商赞助的新车。各种代言纷纷涌来,李在1995年也成立了自己的经纪公司。自己曾经喜欢的歌手崔健如今已经是好朋友,他们在2001年认识,今年春节曾一起在瑞士滑雪。
他现在每年都会回到中国几次,同时也看望在成都的父母。
李东华现在每天仍然做一个多小时的体操训练,这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他每年也会参加几十场商业演出,不过出场费已经是上万瑞士法郎。
现在,李东华正在实现自己的转型,他有自己的经纪和投资公司,据悉这位同时具有商人身份的前冠军作为投资人在四川和沿海地区投资制药和环保餐具生产企业。这些企业,目前的资本都已经以亿元人民币计。
是否想成为第二个李宁?本报记者问。“他是时代造就的产物,我不可能走他的路,我所体验的李宁也没有经历过。”李东华说。
不过不“比较”不意味着没有人生的“比赛”,李还记得多年前的1988年12月,自己和爱丝柏兰莎在成都结婚,婚礼上,李东华曾吟唱了一首歌:“当家乡披上了盛装,我是荣归故里的儿郎;我让我不伤悲,我让我不流泪;我让我不忏悔,我让我决不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