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没有鲍曼就没有菲尔普斯的今天
有一天,他错把洗手液当作洗涤剂倒入了洗碗机,结果整个厨房里肥皂泡弥漫,我们的泳坛超人在过膝的肥皂泡中束手无策,哭笑不得。
责任编辑:李小鸣 实习生 黄美龙
如果说菲尔普斯的成功是55%的努力+15%的天赋+5%运气+5%客观条件,那么剩下的20%应该属于他的教练鲍勃·鲍曼。
父亲一般的角色、生意伙伴
1996年,11岁的菲尔普斯初次遇到了他的伯乐。此前,鲍曼差一点告别游泳教练的职业,正打算去大学读个农场管理专业,为自己将来开个养马农场做准备。然而,幸好一个朋友的电话和3.5万美元的年薪将鲍曼拉回到了泳池。
在巴尔的摩,伯乐发现了他的良驹,鲍曼和与他个性爱好都截然不同的菲尔普斯相遇了。菲尔普斯自己曾这样形容他和鲍曼的差别:“我是想都不想就做,他是想好了才行动。如果一个球滚到沙发下面,我就会想:‘为什么我没有个大哥哥把沙发搬开,或者有只小狗把球捞出来给我?’可如果是鲍曼,他就会问,‘这球真的存在吗?’我们看问题的出发点总完全不同。”
菲尔普斯形容他与鲍曼常常争吵,摩擦不断。但自从他们相遇的那年开始,鲍曼就取代了那位自菲尔普斯年幼时便离开家庭的父亲,成为其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男性权威角色。菲尔普斯跟亲生父亲的关系时而疏远时而紧张,但他却始终对教练坦诚以待。
鲍曼不太喜欢扮演父亲一般的角色,他认为自己与菲尔普斯的关系更像是“生意上的伙伴”,而他对菲尔普斯的训练则像是在驯马。菲尔普斯的个性仿佛野马,“驯马者”得摸清它的脾性,知道如何让它跑得更快,而不让自己被马蹄子踢到。磨合了十数年后,菲尔普斯还有时在泳池里消极或公开地抵制鲍曼的调教,悄悄偷懒或是火爆地满场扔泳镜或泳帽,但他们的组合无疑是最完美的。两人性格迥异,但也互补。鲍曼注重细节、谨慎仔细,凡事有计划,任何事都是精心安排后才付诸执行,而这些正是菲尔普斯所缺乏、也没耐心学习的。鲍曼对菲尔普斯的指导是事无巨细的,面面俱到的,就像一个父亲。
他们一起做到了
鲍曼是个令菲尔普斯畏惧的角色:严厉、精确、一丝不苟,而且对学生的偷个小懒、闯个小祸都能洞悉。他有脾气火爆的时候。小菲尔普斯很早就能从教练脖子上的青筋暴起的程度,来判断教练的怒火有多大。他说,鲍曼暴怒时,青筋直暴如同长了两个脖子,满场子都震荡着他那狮吼般的咆哮。
菲尔普斯的抵制与反叛在严厉的鲍曼面前失去了效力,他旧有的技巧和习惯被慢慢地改过来。菲尔普斯曾被连续一周踢出泳馆,直到他不得不最终把每秒两次蹬水改成鲍曼要求的六次蹬水。即使鲍曼为菲尔普斯的表现所折服,他却几乎从不当面表扬菲尔普斯,他知道对于这样一个孩子应该如何调教:菲尔普斯需要的不是赞美。鲍曼了解菲尔普斯,了解他的天赋、为人处世的态度、难以集中的注意力,以及他对于竞赛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什么都无所谓的超脱,而另一方面又有无比坚毅的必胜心。鲍曼为找到这个天才而欣喜,他坚信菲尔普斯能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游泳梦。
菲尔普斯12岁时,鲍曼向其父母提出让小家伙参加专业训练,备战奥运会。这对于一个家庭和菲尔普斯个人而言,都意味着巨大的改变和牺牲。美国的运动员训练机制和中国大不相同。中国的运动员不需要自己寻找赞助商以维持训练所需经费和器材,而美国开始起步还未成名的运动员要从事专业体育训练,就意味着全家都必须在财力、物力、人力上巨大而且长期的付出。对于那些不够热门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找到赞助更是难上加难。可鲍曼不仅说服了菲尔普斯的父母,也促使年幼的菲尔普斯死心塌地放弃了他喜爱的棒球和曲棍球,而专攻游泳。他做到了。他们一起做到了。
这都归功于鲍曼的计划
十几年里,鲍曼搬到哪里工作,菲尔普斯就跟他搬到哪里。他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鲍曼立志把菲尔普斯培养成奥运冠军的信心与决心是无可动摇的。应该说菲尔普斯泳坛征途上的每一次成功都是鲍曼精心设计的结果。ESPN曾这样评说鲍曼与菲尔普斯成功的关系,“这都归功于鲍曼的计划——然后菲尔普斯跳进泳池,毫无差错地执行了它。”无怪菲尔普斯自己也由衷地说:“如果没有鲍曼就没有我的今天。”
早在2004年,鲍曼就设定了菲尔普斯参加八个比赛项目的目标,结果是菲尔普斯在雅典赢得六金、两铜。这使得鲍曼信心大涨,他在带着菲尔普斯搬到了密歇根州一个叫作安娜堡的小镇,向着他们共同的目标继续迈进。
初搬到这个冰雪覆盖的地方,菲尔普斯很不适应,加上背部伤痛使他不能下水,而孤独感随之而来。他开始想念母亲、家里的可口饭菜,甚至家乡话的滑稽口音。同时,他也担心伤痛也会成为长期困扰下去,甚至逼迫他退出游泳舞台。
受到孤独与恐惧双重煎熬的菲尔普斯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作了错误的选择。他开始与鲍曼有了更多的摩擦和冲突。“迈克尔,”鲍曼这样对他说,“你这样的人恐怕是到哪里都不会适应的。至少刚开始会是这样。但你先呆一段时间试试吧。”在鲍曼的建议下,菲尔普斯开出了一张单子,列出了他继续在这小镇生活和训练的好处和坏处,两相比较,思之再三,他选择了留下。事后也证明,他们的抉择是明智的。
这件事也使得鲍曼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菲尔普斯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成年的菲尔普斯需要的不再是一个面面俱到的父亲,而是一个给与他充分信任、敢于放手的教练。他不仅要学习泳池里的本领,更要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独立自理。于是这位年轻的世界冠军开始独立生活,学习如何洗衣、做饭、刷碗、洗盘子。有一天,他错把洗手液当作洗涤剂倒入了洗碗机,结果整个厨房里肥皂泡弥漫,我们的泳坛超人在过膝的肥皂泡中束手无策,哭笑不得。
鲍曼对菲尔普斯的指导用事无巨细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他本来也就精于计划和安排,给菲尔普斯安排的时间表可以具体到一分一秒。比如,他为菲尔普斯在北京比赛的第四天安排的日程如下:七点半起床,洗澡;八点早餐;八点半乘车去水立方;进行三十至四十分钟热身运动;然后穿上比赛泳衣继续热身;游泳;之后是乳糖测试,以确保(身体)一切正常;按摩;回去吃中饭;睡午觉;然后,再回来全部重头来一遍。通常这样的程序一天两次,每次的热身运动都是精确计算好时间的。食谱也是计算好卡路里,脂肪,和各种营养摄入量的。每次比赛前都有两个小时伸展运动,再在水中待一个半小时。次次不拉。正是这种精细的安排使得菲尔普斯在九天十七场的高强度比赛中仍能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菲尔普斯的比赛日程也都由鲍曼一手操办,包括参加项目和赛前安排。听起来也许好笑,在美国奥运选拔赛之前,记者问菲尔普斯参加什么项目,回答竟然是,“我不知道,问教练,我只管游泳。”在北京,当记者问他如何备战,回答是,“我吃饭,睡觉,游泳。这就是我能做的。”正是鲍曼与菲尔普斯之间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以及知己知彼的默契成就了后者的奥运神话。
如今功成名就,二人又将继续携手,衣锦还乡回到巴尔的摩,他们开始的地方。这位曾专攻过心理学的教练深深知道如何能驱使个性突出的菲尔普斯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对于性格倔强而不肯服输的菲尔普斯而言,鲍曼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更大的压力,不断地将他推向更高的高度。他从不允许菲尔普斯止于他所已经成就的,而是放眼于他所可能成就的,“不仅要成为伟大的,而且要成为最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