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体育常识
当这些身怀绝技的世界级人才出现在对手阵营中,我们可否理解“郎平”们的职业追求?可否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用更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手段提高体育训练水平?
责任编辑:李梁 实习生 顾颖能
【新闻述评】
8月15日晚,郎平带领美国女排打败中国女排之后,美国一家媒体关注到中国公众舆论对此的激烈争论,为了帮助美国人理解这些,它打了个比喻:如果芝加哥赢得了2016年奥运会举办权,而乔丹作为中国国家篮球队教练率队参加,会是什么感觉?
即便美国人绞尽脑汁,也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普遍心情。“郎平”两个字,承载着一代中国人寻找民族自尊和自信的集体记忆。其间起承转合,进退微妙,不光外人难以体会,即便对于经历这一历史的中国人,亦是一言难尽。
从1979年第二届亚洲锦标赛上中国女排夺冠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称雄,在改革开放的乍暖春风中,女排姑娘的欢呼声曾令全国各大城市万人空巷。一个不再年轻的球迷回忆,9英寸的小电视前,放一个放大镜,挤满了邻居,后面人看着前面人的后脑勺,许多人观赛太过投入,仿佛自己上了场跟着“铁榔头”一起频频大力扣杀,结束后全身肌肉酸胀。
郎平们重新撑起了中国人曾经失落的国家自豪感,使那个时代中华民族内心崛起于世界的强烈渴望得以慰藉。郎平曾说,我们赢了世界冠军,给了中国人信心,让他们相信我们不仅能在体育方面做得像外国人一样好,我们在任何方面都能赶上外国水平。
所以在中国,“郎平”二字早已超越了体育。用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话来说:没有哪个体育明星会超越郎平在这个13亿人口的国家的地位,曾经有过为她发行的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