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申报超两千,从家珍到国宝
两千余种国字号“土特产”的选拔过程堪比选秀,竞争的激烈程度甚至不亚于选秀,一些城市和地区的命运也由此发生改变。
真正有名气的地理标志产品不足10%。“很多地方政府把地标产品的数量当做政绩,申报下来就完了,并没有好好开发利用、打造品牌。”
未来对地理标志产品的审查将更加严格,“产品达不到要求就驳回,材料不完整、不充分就发回补正,提高质量比追求数量更重要。”
责任编辑:马肃平 汪韬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嵇亦琳
(本文首发于2019年10月10日《南方周末》)
编者按:
2009年10月8日,这份报纸拿出一张纸,放眼这个星球,记录并推动国家的绿色进程,更重要的是,关切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阳光、水和空气,因为它们是一切崇高价值的基础。
十年,不“纸”如此。我们刊发了两千多篇报道,它们是“一绿”的千篇,是至真的“健言”,见证着环境、健康、城市、能源等领域的变与不变。
10,是圆满,是丰收的喜悦。稻浪翻滚、蟹虾肥美、瓜果飘香,这是一方水土的结晶,是美丽家乡的名片。拨开味蕾的快感,你可曾想过,上千种国字号“土特产”如何层层选秀,从家珍走向国宝?真货卖不出、买不到,怎样破解“李鬼急煞李逵”的难题?
10,是起点,是全新的记录。2019年10月10日,我们推出南周绿色10周年专题报道之“舌尖上的土特产”,和你一起寻找答案。
两千余种国字号“土特产”的选拔过程堪比选秀,竞争的激烈程度甚至不亚于选秀,一些城市和地区的命运也由此发生改变。
真正有名气的地理标志产品不足10%。“很多地方政府把地标产品的数量当做政绩,申报下来就完了,并没有好好开发利用、打造品牌。”
未来对地理标志产品的审查将更加严格,“产品达不到要求就驳回,材料不完整、不充分就发回补正,提高质量比追求数量更重要。”
在中国,一个普通家庭也能在餐桌上吃出一幅王者“地图”。
主菜是“蟹中之王”的阳澄湖大闸蟹、号称“中华第一鸡”的山东德州扒鸡,配上有“帝王粮”之称的五常大米,再来点儿曾被列为贡品的绍兴黄酒,光听江湖名号就倍显尊贵。
贵州茅台、烟台苹果、金华火腿、潜江龙虾……几千种以“地名+产品名”为标签的土特产不断走俏,代表着一方水土的味觉记忆,甚至成了乡土名片。它们大多与饮食有关,满满舌尖上的味道。
美食达人可能只知道吃的是土特产,不知道吃的其实是高大上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俗来说,这是一种具有品质特征的“产地标记”。1999年8月17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第一部专门的部门规章——《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在我国初步确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意在使国字号“土特产”成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金钥匙”和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二十年来,独特的品质和相对稀少的产量让地理标志产品成了市场的“香饽饽”。网红经济的年代,地理标志产品代表的是品质,是一种“格调”。“你想吃苹果,街上有很多选择。但如果某一种苹果口味独特,甚至能激发你的文化或价值认同,你就会愿意花高价购买。”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司司长张志成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说。
鲜为人知的是,两千余种国字号“土特产”的选拔过程堪比选秀,竞争的激烈程度甚至不亚于选秀,一些城市和地区的命运也由此发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