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档案⑤ | 马蹄寺:祁连深处的一束佛光

祁连山脉深处的马蹄山原名临松山,相传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坐骑曾在山上的一块巨石上踩下了一个蹄印,后人便改称马蹄山。又传说元朝时,西藏萨迦派领袖萨班在与蒙古阔端王凉州会晤后路过马蹄山,因遇众仙长恭迎而深受感动,便在山下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马蹄寺(现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

责任编辑:杨嘉敏

祁连山脉深处的马蹄山原名临松山,相传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坐骑曾在山上的一块巨石上踩下了一个蹄印,后人便改称马蹄山。又传说元朝时,西藏萨迦派领袖萨班在与蒙古阔端王凉州会晤后路过马蹄山,因遇众仙长恭迎而深受感动,便在山下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马蹄寺(现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

传说大都是民众基于某种现实的愿望而生发的一种附会,马蹄山一带最早的宗教活动其实出现在北凉;更早时,这里曾是儒学大师们传道解惑的场所,《甘州府志》上就说:“石窟始于郭瑀及其弟子,而后人扩之加以佛像。”

郭瑀是东晋时出生在敦煌的一位儒学大师,精通经文,博雅善辩,为避乱世,隐居马蹄山下。郭瑀死后,他的得意门生刘昞继续隐逸山中,著书立说。以郭、刘为代表的河西学者身处乱世而潜心学术,为隋唐统一后的中国文化中注入了河西文化的血液与基因,陈寅恪先生曾赞这“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

北凉和北魏的建立改变了马蹄山的历史命运——满腹经纶的学者大儒们被延揽进了都市,替“天子”办事;普通的善男信女们却为了信仰走进大山,倾心佛法。西来的“阿弥陀佛”声逐渐替代了原来的“关关雎鸠”,马蹄山下从此变成了佛陀的领地!

冬日里的马蹄寺。 (周珩/图)

冬日里的马蹄寺。(周珩/图)

从胡貌梵像到秀骨清相

千佛洞是面积约14平方公里的马蹄寺石窟群中一座现代汉传佛教寺院和一组古代石窟造像的合称,几十名僧人在这里剃度修行。“千佛洞”的名称来源于石窟中数以千计万计的佛教壁画。

千佛是大乘佛教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崇拜形式。小乘佛教讲求个人修为,认为皈依佛教修行的比丘在现世只能取得阿罗汉果,不能成佛,成佛和涅槃都是来生的事。大乘佛教则认为只要虔心向佛,人人皆可在现世成佛,甚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种全新的宗教理念对善男信女们充满了诱惑,也大大增加了大乘佛教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为体现“人人皆可成佛”的宗旨,大乘佛教兴起后,各地的佛教寺院和石窟里就先后出现了千佛图。

创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佛教是在东汉初年传入了中国的。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正是佛教开窟与造像非常流行的时代。千佛洞中的造像大都完成于北魏时代。北魏是一个由漠北的游牧民族拓跋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可这个“专以刑杀为政令”(赵翼语)的帝国不知为何,竟然会对以宽恕忍耐为基本教义的佛教产生痴恋,以至于让佛教在整个北魏时代都能在北中国的大地上遍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