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基因决定还是环境决定?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法,科学家对同性性行为进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遗传学分析。但在论文投给《科学》杂志之前,一些科学家并不赞成发表这项研究,因为一部分研究结果有可能会被反同性恋群体当作“科学依据”,用来歧视同性恋者或者加深对同性恋者的偏见。
责任编辑:朱力远
(本文首发于2019年9月26日《南方周末》)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法,科学家对同性性行为进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遗传学分析。但在论文投给《科学》杂志之前,一些科学家并不赞成发表这项研究,因为一部分研究结果有可能会被反同性恋群体当作“科学依据”,用来歧视同性恋者或者加深对同性恋者的偏见。
在历史的长河中,同性恋群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被大众看作一群“异类”,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同性性行为和同性恋究竟是遗传(或者说基因)决定的,还是环境决定的?尽管科学家此前针对这一问题也进行过研究,但由于样本量少等原因,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
2019年8月30日,一个由美国、英国、瑞典、荷兰、丹麦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利用一种叫做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这些科学家对同性性行为进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遗传学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同性性行为确实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也会受到非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并不存在单个或者少数几个所谓的“同性恋基因”。
历史发现和缺陷
早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曾对同性性倾向和同性性行为进行过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同性性倾向和同性性行为确实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比如,科学家发现X染色体上的一个区域与两者存在相关性,另外同卵双胞胎性倾向的一致性也比异卵双胞胎或者兄弟姐妹间的一致性更高。
通过这些研究,科学家得以一窥遗传因素与同性性倾向以及同性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但这些研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这些研究使用的样本量偏少,通常只有几千人;另一方面,研究人群也主要集中于男性同性恋。除此之外,很多这些实验都无法被重复,而且尽管针对家族或者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同性性倾向以及同性性行为确实存在遗传因素,但科学家未能发现与之相关的精确遗传位点。
“扫描”基因组
我们每个人的全部遗传信息都被存储在基因组中,这些信息可以看成是由A、C、G、T四种“字母”(核苷酸)组成的“字母”序列。在基因组中的某些区段,不同人的“字母”序列可能存在一个“字母”的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不同个体之间的这种单个“字母”的差异经常会对这个“字母”所在的基因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与这些基因相关的性状。最明显的影响之一就是可能会使不同的人患某些疾病的风险有所不同。已经有研究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病、囊性纤维化、阿尔茨海默病等诸多疾病的患病风险都会受到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影响。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使用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人的全基因组中寻找与某个性状存在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而这里的性状就是同性性行为。
在研究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