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
关注现实,也“看到超出表象的东西”:《人民文学》与一个国家的七十年
《人民文学》也伴随着整个开放改革的年代。复刊之后, 《人民文学》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时代的文学作品,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刘心武的《班主任》、何士光的《乡场上》、王蒙的《春之声》、高晓声的 《陈奂生上城》和北岛的《宣告》等。 -
“《收获》的妙处是,所有作品先让它挑”:一本文学杂志和它的作者们
“《收获》让一个作家,不管他是多么大牌的作家,当他投稿的时候,他都觉得自己投的是处女作,而且这个处女作会成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
《十月》杂志四十一年的关键词
陈东捷读初中时,父母所在的高中订了几份杂志,包括《十月》《北京文学》和《解放军文艺》等文学期刊。 -
“写小人物的命运难道不是作家的责任吗?” ——《当代》杂志的现实主义四十年
“朱永灵看上去更像朴实严谨的工程师,一点没有官员的样子,真的是兢兢业业几十年就做了一件事。大桥通车之后,他依然谦虚低调,不再接受任何采访。” -
“反映现实一直是我们文学的弱项”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诞生与考量
2019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注:下称茅奖)揭晓那天,陕西作家陈彦结束探亲,将从老家返回工作地北京。临别前,七十八岁的母亲执意要亲自张罗一桌菜。家人正在热气腾腾的厨房忙碌,手机响了,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获奖。 -
中国文学期刊:再塑当代文学史
如果从10年、40年、70年、100年的不同时间跨度来回看中国文学,我们会得到哪些不同的观感和体悟?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以《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花城》五家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期刊为对象,从多个视角来回看和审视中国当代文学成长的路径和面向。 -
“文学是不老的”:《花城》杂志与一个文学时代
“中国当代文学要是没有《花城》,整个色彩会少了一大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