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幕后】揭密奥运开幕式创作团队II

如果说开幕式是北京奥运会的焦点,那么张艺谋作为开幕式的幕后焦点当之无愧。从2006年受聘开始,这位总导演率领一班人马,经历日日夜夜的思考、商讨和实战,让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史诗画卷与现代文化水乳交融,为我们呈现了一台“老谋深算”的开幕式。

如果说开幕式是北京奥运会的焦点,那么张艺谋作为开幕式的幕后焦点当之无愧。从2006年受聘开始,这位总导演率领一班人马,经历日日夜夜的思考、商讨和实战,让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史诗画卷与现代文化水乳交融,为我们呈现了一台“老谋深算”的开幕式。

在奥运会开幕式的准备过程中,一些作品经反复推敲后被取消,成为演员们的遗憾。开幕式节目《戏曲》的原型是《大秦古韵》,其早先的想法是用大皮影作为符号来展示灿烂的秦地文化。后来这个创意被取消。

在“鸟巢”东北角,有两座巨型临时建筑。这是存放奥运会开幕式道具的仓库,藏着开幕式所用的重要道具。开幕式工作人员经常利用这个空间做创意的试验。

节目《画卷》作为开幕式一根主线,贯穿了开幕式始终。舞者、儿童、运动员共同完成这幅画卷,让它变得灵动而充满生机。

书简是此次开幕式上传达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排练场能够实现开幕式很大一部分节目的排练。

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位于北京市林翠西里55号,是北五环附近奥运村西侧一个安静的小院。因为有独立的院子,与这个小区的其他楼宇自然隔离开来,形成了一个容易管理的“封闭”环境。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最终方案的确定是无数次会议、无数个思想火花碰撞的结果。

“鸟巢”是开幕式的载体。为确保开幕式成功,团队人员多次参观“鸟巢”,熟悉内部环境并对其结构和设置提出相应需求,以达到“鸟巢”硬件与开幕式内容的完美结合。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不仅场面恢弘,在服装、化妆等细节上也精益求精。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灿烂的焰火将开幕式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作团队二_幻灯

2007年7月3日,张艺谋在一次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会议上谈方案。(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8年5月31日《大秦古韵》的演员们在排练。(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8年1月10日,总导演张艺谋到天津基地审看皮影道具。(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8年5月17日,总导演张艺谋(中)到仓库看开幕式节目《画卷》的脚印及绘画试验。(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演员在“画卷”上排练(2007年8月26日摄)。(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8年5月31日拍摄的大兴排练场。(新华社特约记者 林毅/图)

2008年6月11日,总导演张艺谋(左一)与副总导演陈维亚(左二)在大兴区排练场。(新华社特约记者 林毅/图)

2007年8月13日,演员们在大兴排练场排练节目《丝路》。(新华社特约记者 林毅/图)

2007年3月21日拍摄的开闭幕式运营中心内部的一个工作间(拼接照片)。(新华社特约记者 林毅/图)

2007年6月27日,开闭幕式运营中心导演组在讨论节目《大秦古韵》的剧本(拼接照片)。(新华社特约记者 林毅/图)

2008年4月11日,开闭幕式主创人员参观“鸟巢”内部。(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7年7月11日,副总导演陈维亚(前)等在“鸟巢”内。(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7年8月15日,开幕式导演组在“鸟巢”内察看内部设施。(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7年8月13日,开幕式副总导演陈维亚(左)在“鸟巢”模型内与总导演张艺谋讨论(拼接照片)。(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总导演张艺谋(左一)和副总导演陈维亚(左二)在察看书简道具(2008年3月1日摄)。(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8年6月20日,总导演张艺谋(左二)、服装总设计师石冈英子(左一)与副总导演陈维亚(右三)讨论开幕式服装。(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8年6月20日,服装总设计师石冈英子(右)为模特整理服饰。(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7年12月21日在大兴排练场拍摄的焰火燃放装置。(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网络编辑:merak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