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幕后】揭密奥运开幕式创作团队I

2008年8月8晚,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国家体育场“鸟巢”。恢弘的演出与炫彩的烟花交相辉映,姚明与小林浩的牵手感动全场。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与现代创意完美交融,一幕幕高科技的幻景与全世界最大的行为艺术“祥云长卷”惊艳世界。人们关心:在这一场文化与视觉盛宴的背后,有着多少感人的细节和故事?开幕式创作团队从创建到交出最后的作品,精心打磨了三年,有多少次的创意颠覆和再创新?从演员、服装、道具到灯光、音响、化妆,各个环节如何合力打造这个展示中华文明的宏大篇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作团队的系列图片,揭示张艺谋率领的团队的创作历程。

2008年8月8晚,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国家体育场“鸟巢”。恢弘的演出与炫彩的烟花交相辉映,姚明与小林浩的牵手感动全场。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与现代创意完美交融,一幕幕高科技的幻景与全世界最大的行为艺术“祥云长卷”惊艳世界。人们关心:在这一场文化与视觉盛宴的背后,有着多少感人的细节和故事?开幕式创作团队从创建到交出最后的作品,精心打磨了三年,有多少次的创意颠覆和再创新?从演员、服装、道具到灯光、音响、化妆,各个环节如何合力打造这个展示中华文明的宏大篇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作团队的系列图片,揭示张艺谋率领的团队的创作历程。

在开幕式盛典的背后,藏着一张张给予它生命的面孔。这些面孔在酝酿开幕式方案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表情。当开幕式结束后,他们同开幕式中的那些孩子们一样,都是“笑脸”。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缶声雷动,吟诵高扬。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欢迎来自全世界的朋友。

节目《画卷》作为开幕式一根主线,贯穿了开幕式始终。舞者、儿童、各代表团运动员共同完成了这幅画卷,让它变得灵动而充满生机。

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著名钢琴家郎朗和只有5岁的北京小女孩李木子合奏钢琴,成为这一段节目的亮点。

节目《文字》是由约千名演员按照特定的配合方案完成,他们共同手举字模打出不同字体的“和”字。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作团队_幻灯

8月9日凌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后,开幕式创作团队部分成员在“鸟巢”合影。(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7年6月10日,总导演张艺谋在一次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会议中思考。(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7年6月28日,开幕式副总导演张继钢在一次导演组会议上讨论剧本。(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7年6月10日,副总导演陈维亚在一次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会议中思考。(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开幕式导演组策划陈丹青在一次剧本讨论会议上。(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7年7月20日,开闭幕式文化艺术顾问何振梁在奥组委向部分主创人员和工作人员颁发聘书的仪式上。(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7年8月8日,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主任王宁在向国际奥委会汇报开闭幕式工作方案。(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8年1月7日,总导演张艺谋(右)和副总导演陈维亚在一次会议上共同阐释《画卷》的创意。(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8年6月4日,郎朗(前左)试穿在开幕式上表演的服装。(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8年5月1日,演员们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排练《文字》(拼版照片)。(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7年8月26日,演员们在排练《文字》。(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7年8月26日,总导演张艺谋(后中)在观看《文字》的排练。(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7年9月14日,总导演张艺谋(左二)和副总导演张继刚(左一)看《文字》的效果模型。(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在北京市大兴区排练场进行的击缶表演的排练(2008年6月9日摄,排练时的“缶”用鼓替代)。(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在北京市大兴区排练场进行的击缶表演的排练(2008年6月9日摄,排练时的“缶”用鼓替代)。(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7年9月14日,工作人员为总导演张艺谋(左一)演示“击缶”。(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2007年9月14日,总导演张艺谋(左五)在看道具“缶”。(新华社特约摄影师 林毅/图)

网络编辑:merak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