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对情感的需求和年轻人一样炙热
“许多老年人对情感和性的需求,和年轻人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以找个人来陪,相对来说更难找合适的人选。但我们也接触到不少老人,很单纯地付出真心,也收获了相依相伴的爱情,挺难得的。我希望更多的老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抛弃成见,更快找到伴侣”
责任编辑:周建平
“许多老年人对情感和性的需求,和年轻人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以找个人来陪,相对来说更难找合适的人选。但我们也接触到不少老人,很单纯地付出真心,也收获了相依相伴的爱情,挺难得的。我希望更多的老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抛弃成见,更快找到伴侣”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25期)
中老年相亲市场需求大,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人物周刊:北京电视台怎么想到做一档中老年人相亲节目(《选择》)?
李雨莎:这个节目是2009年1月1号开播的。《选择》原班人马是《谁在说》,就是一个老百姓谈话的民生节目,以调解为主。《谁在说》在做一些外出采访时,发现很多老头老太太在菖蒲河公园等地方相亲,我们把他们请到演播室,询问他们的需求。他们非常想找老伴,或者给儿女相亲,苦于没有更多的渠道。我们就商量做一个中老年相亲节目,就有了节目雏形。
《选择》创办时,有一套不同于现在的节目结构和规则。当时的节目结构是一男对四女,先是男嘉宾介绍,女嘉宾再一个个上来自我介绍,男嘉宾也跟她们交流。四个女嘉宾介绍完后,有个互动环节。我做的第一期节目里,那位60岁出头的先生是“世纪佳缘”(一个婚恋网站)推荐过来的,他爷爷是军官,在长安街边上有一套三居室,孩子、爱人和其他亲戚都在国外。他不适应国外的生活,便和太太离婚,留在北京。采访的时候他戴一大墨镜,穿着黑风衣,喜欢每天在网上看大片。
现场的四位女嘉宾中,年纪最小的48岁,他特别喜欢。我们给他设计了一个抛绣球的环节,让他在抛绣球的时候突发心脏病,倒在舞台中央,女嘉宾和观众都不知道,只有主持人和少数专家知情。这时一个已经被他淘汰的女嘉宾从观察室冲上来给他做急救,还问谁有药,快打120。观众也都冲上来帮忙,那个48岁的女嘉宾在一边看,好像跟她没关系似的。模拟结束后,主持人、专家都说你自己要看清,这个年龄段你找老伴的话,一定要找个真心对待你的,但那位先生依然选了那位48岁的女嘉宾。
人物周刊:节目往下做,遇到什么难题?
李雨莎:刚做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来相亲,尤其北京本地人非常少,因为大部分中老年人比较避讳公开讲自己的情感生活。我们当时还做了各类职业相关的特辑。
大概在2009年3月以后才决定专门做相亲。因为第一期节目后,落选的三位女士都有其他男士打电话来找。他们冲着某个她来,我们就设置了多对多的形式。男女双方选择范围扩大了,成功率也相应提升。
人物周刊:多对多匹配的依据是什么?
李雨莎:根据相亲者的要求。报名时候我们会问清楚。很多人要求很一致,比如年龄,男士大多会要求对方小10岁左右,七八岁也行。越是年龄大的男士越是想找小的。他们还会要求对方有退休金、医保,有些人要求是北京本地人。这些硬件都是出于照顾自己的需求。
人物周刊:那时候会在全国进行相亲节目的调研吗?
李雨莎:在我们的节目播出前,应该是上海一个本地频道的《相约星期六》节目最先有“相亲节目”的概念,它是个周播节目,以本地年轻人为主。大概20年前,北京有档《今晚我们相识》节目,主持人是英达。但那个节目播了一段时间之后,播不下去了,因为他们找不到好的嘉宾,主要是找不到男嘉宾。
人物周刊:男性比较难找?比例是多少?
李雨莎:相亲市场里,一直都是男少女多,任何年龄段都是这样。我们办线下相亲节目的男女比例是1比11,这是50岁以上的人的比例。50岁以下的男女比例大概达到1比5。所以我们需要赠票找男同志来参加。
虽然现在公开数据统计是单身男性比女性多,但很多单身男性在农村,城市的相亲市场中男女比例还是不同的。这是单纯从数量上来讲。从家庭、审美、经济条件、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比较,女性条件普遍比男性好。
人物周刊:一开始你们怎么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柔翡